香港澆築人民幣萬億“資金池” 打造離岸中心

2012-08-29 10: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范樂

  近日,香港銀行公會主席馮婉眉宣佈,統計到6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及存款證達到6900億元,創歷年新高。她估計,到年底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將達1萬億元,到2015年更將達到3萬億元。

  香港人民幣資金池的大小,一直是“城中熱點”。香港輿論指出,人民幣資金池的規模是離岸中心成敗關鍵。人民幣資金池的擴大,減少了對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的擔憂,從根本上支撐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這對於一直致力於穩固人民幣離岸中心“一哥”地位的香港而言,意義不容小覷。

  梁振英的憂思

  香港特首梁振英當選後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香港已被新加坡超越了。”

  回歸15年來,“一國兩制”的政策優勢明顯,香港仍保留著“最具活力的全球金融中心”等諸多殊榮,但也有數據顯示,近年來,新加坡GDP增長速度超過香港,與此同時,新加坡也多次高調表示,在積極謀劃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面對競爭,特區政府在思考香港如何鞏固和增強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

  倫敦、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都對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表現出濃厚興趣。今年4月,匯豐銀行在倫敦發行第一支人民幣離岸債券,倫敦人民幣業務中心計劃也正式推出。正如國際投資預言大師羅傑斯所言:人民幣資産目前是全世界最好的投資産品。對中國經濟的良性預期、人民幣本身的社會聲譽和世界的影響力等,都是人民幣“大熱”的關鍵因素。

  “金融危機後,國際金融環境發生變化,人民幣是一個高增長的業務,一旦爭取到人民幣離岸中心,將在未來競爭中佔據優勢。人民幣離岸業務拉動著香港金融産業鏈條,人民幣國際化更為香港增添了新的商機和活力。”香港金管局高級顧問穆懷朋接受採訪時毫不諱言,人民幣離岸中心關係著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未來。

  “36條”持續發力

  面對諸多競爭,香港有“先行者”的優勢和國家政策支援。

  去年8月17日,李克強副總理訪港時宣佈了被市場稱為“36條”的惠港政策措施,其中在金融方面著墨頗多,出臺至今,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進程明顯提速。

  “36條”提出“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範圍擴大至全國”。據香港媒體報道,如今,內地有30%貿易總額是通過香港作為仲介進行轉口和離岸貿易進行的。去年,內地以人民幣結算的外貿金額逾2萬億元,其中,由香港處理的金額達92%。澳盛銀行高級經濟師楊宇霆指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範圍的擴大,令香港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持續“泵水”。“國家政策支援是一年來人民幣資金池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也是對年底資金池達萬億預期的根據。香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資金池,這是應對新加坡、倫敦等金融中心競爭的核心優勢。”

  “允許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內地證券及債券市場”,打通了香港離岸人民幣的回流渠道。中銀國際執行副總裁謝涌海分析指出,通過一個健康的在岸與離岸迴圈機制,能夠令資金在香港有序地“引進來”及“走出去”,加強人民幣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之間的互動。

  “36條”的出臺和政策落實,盤活了香港金融市場。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受訪時強調,一個活躍的人民幣資金池,對香港而言,將有利於更多人民幣産品的推出;對國家而言,則有利於在“十二五”期間構建多層次的金融市場,以達到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政策目標,同時又能夠保障國家的金融安全。

  兩地需進一步融合

  如今,市場有無限空間去想像香港在離岸人民幣市場推動下的前景,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特區政府和業者都還有諸多設想和期待。

  8月22日,港交所公佈消息稱,將於9月17日推出人民幣貨幣期貨。這種美元兌人民幣(香港)期貨合約將會是全球首只人民幣可交收貨幣期貨合約。對此,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説:“新産品有助我們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香港進一步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加強表示,發展商品期貨交易平臺是香港金融業下一重點發展方向,特區政府正積極尋找與內地在期貨市場上的合作,希望透過開放香港的商品期貨平臺,令內地可參與香港的商品期貨買賣。

  “推進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建設,接下來雙方需在市場融合、政策完善上繼續努力。”謝涌海表示,除了繼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外,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還需要在利率、回流通道以及交易平臺建設上進一步融合。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