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公司風險控制面臨新課題

2013-08-19 09:55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輯:林天泉

  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昨日通報了8月16日光大證券交易異常的應急處置和初步核查情況。初步核查結果表明,這起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光大證券自營的策略交易系統存在程式調用錯誤、額度控制失效等設計缺陷,並被連鎖觸發,導致生成巨量的市價委託訂單,直接發送至上交所。由於累計申報買入的資金量高達234億元,自然引起了行情的快速上升,從而構成行情的異常波動。

  但證監會發言人又表示,未發現人為操作差錯。當然,這只是證監會的初步調查結果,現在,證監會已決定對光大證券正式立案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依法作出嚴肅處理,及時向社會公佈。那麼,隨著調查的深入,目前的初查結果是不是會出現變化,仍存在一定的懸念。

  昨天本是休息日,證監會急著公佈調查結果,表明對此高度重視,也表明其希望儘早減小、消除此次事件對市場行情的負面影響,讓今天開盤後的股市行情能夠趨於穩定。在證監會發佈初查情況通報以後,光大證券也召開臨時新聞發佈會,對於異常交易的原因與證監會初查結果的結論提供了一致的説法,並表示了對投資者的歉意。

  按照證監會和光大證券提供的説法,既然不存在人為操作差錯,實際上否定了前兩天媒體在報道這起事件時所稱的“烏龍指”,這表明,至少在光大證券內部,沒有一個具體的交易員需要為此承擔責任。目前,上海證監局暫停光大證券的相關業務,責成公司整改,並進行內部責任追究。但是,追究來追究去,也只能是機器的錯。看來,如果一定需要誰來承擔此起事件的責任,那就只能將那一套系統“開除”出公司。

  這是一個出乎大多數投資者意料的結局,但也是一個可以想見的結局。我國證券市場從一開始建立就選擇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在證券公司內部,無論是經紀業務還是自營業務,都早已實行了電腦聯網,無論是買賣指令的傳遞還是資訊顯示,全靠龐大的電腦系統來完成,人反而成了機器的輔助工具。這減輕了交易員的勞動強度,也提高了市場的交易效率。但是,再高級的電腦作業系統,也是由人來設計和操作的,如果過度依賴機器設備而忽視人的作用,就很可能對系統存在的隱患視而不見,從而形成巨大的風險。在此次事件中,光大證券向交易所發出了高達234億元的真實買單,並在很短的時間裏即成交72.7億元。不幸之中的大幸是,這一錯誤被及時發現並制止,假如發現得稍晚,200多億元買單全部高位成交,那無疑將對光大證券構成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光大證券此次惡性事件的發生,從本質上説,正如證監會通報中所指出的,是其內部控制存在明顯缺陷,資訊系統管理問題較多。

  證券公司的風險內控,絕不僅僅是關係到一家證券公司安危存亡的事,而是關係到整個市場的健康運作、關係到投資者投資安全的大事。但是,在風險控制方面,我國的證券公司一直是比較欠缺的。在這方面,1995年2月發生的“327”國債期貨事件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教訓,雖然這起事件是由當時的萬國證券蓄意違規所造成,與此次光大證券事件在性質上很不一樣,但當時萬國之所以孤注一擲,是因為它發現自己將遭受難以承受的重大投資虧損,而這種重大虧損正是由於其忽視風險控制所累積起來的。中國證券市場上另一家遭遇破産的南方證券,同樣是因為在自營上未能做好風險控制,窟窿越來越大,最後發展到了無法依靠內部力量來自救的地步。這兩起事件的發生,不僅使兩家龐大的證券公司毀於一旦,實際上也給國家和地方上的財政造成了巨大拖累,投資者也遭受了很大的損失。

  此次光大證券事件在中國證券市場上還是首次發生,它提醒我們,證券公司的硬體設備提高以後,並沒有減輕內部風險控制的壓力,而是給風險控制提出了新的課題。如果對此掉以輕心,一場由系統設備引發的事故,將比某個交易員操作失誤的“烏龍指”産生更嚴重的後果。周俊生(上海 學者)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