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七夕經濟”成股市“曇花式”的概念炒作

2013-08-15 10:16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林天泉

  ■一 帆

  七夕節這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自2006年開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中國傳統的情人節。可經歷了今年的七夕節,我這個剛剛過了氣的青年不由地感慨:“七夕年年有,今年大不同”。

  七夕節當天一大早,我就發現平日忙於采寫新聞的同事“丁少”特意穿了件大紅的T-shirt,以前從來沒有過。離下班還有兩個小時的時候,“丁少”如釋重負地敲下最後一個句號,高喊著“交稿啦,交稿啦”,捧上一早網店送來的鮮花一溜煙衝出報社大門……

  今年七夕節的氛圍異常濃烈,下班回家的路上可以發現,路況也比平時增添了幾分擁堵,廣播裏除了路況播報,還有人通過交通廣播詢問哪可以買到鮮花?更有餐館播報自家餐館預定爆滿……

  直到晚上安靜下來,看了幾眼電視又發現,幾乎每個地方衛視都準備了“七夕晚會”,各路明星輪番登臺,而臺下觀眾也都是成雙結對,好不熱鬧……讓我忽然覺得,自己雖然在最前沿的財經媒體工作,但似乎與時代脫節了。

  更讓我感覺被“out”的還在後面。一天的喧囂之後,在百度搜索欄鍵入“七夕節”,結果顯示相關新聞多達412000條,內容更是五花八門:比如社會性新聞有《湖南交警帥哥美女“七夕”求帶走 只因沒空戀愛》、《男子爬高壓電塔瘋狂求愛 遭電擊瞬間起火身亡》、《打不著車吃不上飯回不了家 七夕節成“購物劫” 》;也有可以歸為財經新聞的《天很熱 七夕樓市很冷》,該新聞發生在南京,“對於南京的房地産開發商來説,40℃高溫下的情人節並不是一個行銷的好時候”;另一則財經新聞顯得更冷:《七夕版1年期理財品收益6% 投10萬元一年多收860》,凡此種種,一個節日竟然攪動了這麼多人的生活,世界真是奇妙。

  在衷心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恭喜各路商家別出心裁地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新鮮的服務賺得盆滿缽滿,消費者也心甘情願掏出真金白銀為經濟增長添柴加薪的時候,筆者不得不再啰嗦幾句:

  節日行銷,或者説節日經濟是現代經濟社會的一大産物,也算是文明和進步的象徵吧。從普通消費者的層面説,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準的提高,生活的消費需求不再是簡單的吃飽穿暖,正從單純的物質層面轉向精神層面。消費者通過消費可以減緩壓力,愉悅心情,拓寬視野,增長見識。這不僅是對人的價值的更高層次的體現,也是一個提高自身素質的能動過程。

  從消費品或者服務提供者的角度來説,除了單純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商業利益的最大化,還需要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引導消費觀念,結合實際情況理性消費。一份有深厚底蘊的文化遺産如果被搭載了太多的經濟元素,不免讓人覺得有點變了味,無端折損了生命力。從這兩點出發,發展“節日經濟”更應注重發揮其文化內涵。尤其在國內經濟強調“擴內需”的當下,在政策大力支援的背景下,如何保護好這些民族的文化節日,不讓其成為資本市場上曇花一現的概念炒作,當是我們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