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一直在看跌期權中高歌猛進。
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標誌,前有格林斯潘看跌期權,後有伯南克看跌期權。所謂看跌期權,指在經濟下行、資本貨幣市場出現危機時釋放大量貨幣救市。有意思的是,正是因為格林斯潘看跌期權的存在,人們希望伯南克以新一輪看跌期權補救泡沫除去後的空洞。
國際投資者面對中國經濟下行一籌莫展,他們逐漸撤出中國金融、商業、資源等高風險行業,尤其是澳大利亞、巴西等上游資源出口國,配合中國投資擴張政策所帶來的經濟高速擴張。澳元幾乎跟隨中國投資而走,其對中國投資的敏感度,超過了A股市場。
華爾街有些投行認為中國不可能讓泡沫破裂,不得不維持投資規模,因此製造了李克強看跌期權概念。但完成既有投資,不等於大規模發鈔刺激經濟。
中國不可能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大規模刺激國有經濟使得經濟效率大幅下降,造成了地方政府高額的負債。目前唯一能夠大規模以溢價兌換的資産只剩下房地産,如果繼續發鈔推高房地産溢價,一旦泡沫崩潰,就失去了所有的溢價資産。從一系列的具體案例看,有門路的企業與個人從銀行套取平價資金,而後向社會注入高利貸,一系列資金仲介環節使資金成本高到15%左右,扼住了中小企業的咽喉。繼續刺激經濟,除了讓中國經濟提前進入衰老期,沒有好處。
中國不可能大規模發行貨幣,中國廣義貨幣發行量全球第一,幾乎兩倍于GDP的規模。以往銀行發行貨幣主要靠外匯佔款,以及政策性再貸款,現在人民幣匯率忽高忽低、出口大幅下降,外匯佔款直線下降,央行增加基礎貨幣的主要通道被封堵,增加債券購買成為主要渠道,而中國的債券市場基本上是銀行系統內部迴圈的封閉市場,定價不準確,信用體制不健全,讓央行與美聯儲一樣通過購買國債發放基礎貨幣,很有可能是財政與央行成為政府的大出納與小出納,債務在體制內堆積,風險無法釋放,無法為信用定價。
從資本與貨幣市場看,貨幣大量發放與投放效率低下,催生了銀行龐大的表外資産,地下金融暗流涌動,最重要的是産生了世界規模最大的房地産泡沫,6月央行不向銀行間市場注入流動性,多貨幣下的錢荒悖論,顯示出大量的資金催生出惡性高負債,債權背後缺乏收益支撐,形同垃圾債。
大規模經濟刺激、大規模發放貨幣在中國已經是過去時。這並不等於政府對高負債會袖手旁觀,任由現有建到一半的基礎設施變成廢銅爛鐵,7月與8月央行進行逆回購注入流動性,政府希望民資進入城市管道、鐵路等基本建設領域,民資置換出政府投資,目的是在不擴大政府與銀行負債的前提下,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建設效率。轉型與維持穩定不等於大規模投資,華爾街提出李克強看跌期權,是資本與貨幣市場誘多的老花招,比“維他命十國”的概念更不靠譜。
金融危機之後,看跌期權已經有了新概念。伯南克看跌期權與格林斯潘看跌期權不同,格氏處於經濟瘋狂增長的好時機,一味注入貨幣之水,沒等泡沫崩潰就從美聯儲主席離任。而伯南克在經濟稍有好轉後,就放風可能逐步退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並且美國監管部門秋後算賬,對於2008年之前的摩根大通、對衝基金等涉嫌內幕交易一一清算,提升未來金融市場風險的可控度。
長期轉型已拉開序幕,即使中國想刺激,也已無力刺激。過去我們為了對衝風險,被迫進行大規模刺激政策,如今遭遇嚴峻挑戰。
中國經濟改革、結構調整迫在眉睫,經濟保持在7.5%左右,只是為改革騰出空間,以免改革未成先成仁。中國不存在大規模刺激經濟的可能,也就不存在李克強看跌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