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費率改革臨近 保單價格也有望下降

2013-08-01 09:45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林天泉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沿用14年、上限固定在2.5%的壽險預定利率也將放開。分析人士認為,壽險利率放開後,保單價格也有望下降,但傳統險在整體競爭上依然表現乏力。

  □政策普通險先行一步

  在日前保監會召開的內部討論會上,有關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的呼聲日漸強烈。有消息稱,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方案已獲國務院同意,改革方案相關細節將於近期公佈。

  按照監管部門的基本思路,此項改革先從傳統人身險試點,分紅、萬能、投連等非傳統險預定利率暫維持不變。保監會將施行“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監管思路,即前端的産品預訂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主確定,後端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由監管部門根據我國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曲線等因素進行調整。同時,通過費率市場化改革倒逼保險公司進行經營體制機制改革,撬動監管的改革創新。

  事實上,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醞釀已久。從1999年起,我國壽險産品定價利率上限定為2.5%,長期以來低於銀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這使得以保障為主的傳統人身保險産品在銷售渠道吸引力並不大。

  為此,保監會一直醞釀啟動壽險市場費率市場化改革。早在2010年7月,保監會就曾發佈《關於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決定放開傳統人身保險預定利率,但由於部分保險公司強烈反對未能施行。

  今年3月,保監會再次發力,在壽險公司內部下發《關於開展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試點的意見》及具體實施辦法等文件。

  根據文件,人身險費率改革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開展普通型人身保險和與特定資産項目掛鉤的專項保險産品(銷售區域限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型城市)的費率政策改革試點;第二階段,配合稅收遞延養老保險等項目開展區域性試點;第三階段,綜合評估市場反應和風險情況適時開展公司層面試點;最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實現費率管制的全面放開。

  □解讀保單價格或將下降

  從短期來看,由於大公司在存量上傳統險佔比較高,改革後其利潤率將會下降,預定利率的波動傳導至保險産品價格,將出現客戶退保的情況,進而引發産品的流動性風險。如果出現大面積退保,保險公司將面臨業績上的巨大壓力。

  國泰君安分析師彭玉龍分析,壽險利率市場化改革後,雖然保險公司利潤會下降,但佔比小于20%。且價格彈性較高,以量補價概率大;傳統險主要通過行銷渠道銷售,大多數中小公司未構建有效的行銷渠道,提高了惡性競爭壁壘。

  “壽險定價利率放開將導致保單價格下降。”長城證券黃飆認為,從1999年至今壽險産品定價利率上限為2.5%,低於銀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3.08%,則定價利率放開後將上升是大概率事件,意味著保單價格將下降,保單利潤率降低,但較低的價格也可能提升保險産品的競爭力,增加銷售,因此對於保險公司新業務價值的影響是兩方面的。不過在目前情況下,保單利潤率降低影響更大,因此短期內新業務價值下降概率較大。

  不過,由於普通型人身險保費佔比只有10%左右,且保險公司經營普通型人身保險,從中賺取的主要是死差益(佔比約30%~60%)而非利差益,因此對保險公司新業務價值影響有限。

  □影響傳統險仍缺競爭力

  談到壽險利率市場化為保險業發展帶來的影響,廣發證券方面認為,費率市場化後的傳統險依然沒有競爭力,銷售依然靠隊伍定價利率放開,市場反應完全過度,基本上是一個數字遊戲,並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費率市場化後的傳統險産品跟目前的分紅險萬能險産品相比,依然沒有競爭力,中國要實行真正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必然會在遞延稅收政策推出以及償付能力改革完成之後,目前的所謂定價利率市場化,都只是階段性的推動。

  廣發證券方面分析表示,國內個險渠道的銷售還是依靠行銷員隊伍,目前上市的領先保險公司,行銷員隊伍已經穩定,網點的鋪設基本完成,後來者想要進入,難度太大。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看到銀行係的保險公司,只有在銀保渠道銷售出彩,個險渠道的發展速度卻依然緩慢。  (京華時報製圖楊佳寧)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