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風暴“摸家底” 地方發債走到頭?

2013-08-01 09:43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林天泉

  7月26日,國務院突發急電,要對全國政府債進行審計。審計署暫停所有項目開始培訓,當周即開始進駐各省市區。兩日後,國家審計署網站發佈消息,“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

  本次全國性審計工作將於今日起全面展開,審計範圍較2011年,擴大到鄉,將對包括中央、省、市、縣、鄉的五級政府性債務進行徹底摸底和測評。

  審計署還公佈了對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的審計結果。數字有些驚人,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債務餘額為3.85萬億元。有10個地區2012年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超過100%;如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有16個地區債務率超過100%。

  有專家表示,這次審計風暴全面來襲,其實並不突然,國家到了對地方債務進行風險評估的時候了。

  張明已經是為一個項目第三次上北京了,“材料還是沒遞出去”。作為南方一家證券公司的工作人員,她所説的項目是我國西部某城市的一個城投債的發行。

  地方政府急待發債還息

  “按照以往,一個項目2~3個月就能獲批發行,這次已經拖了大半年了”,張明有些無奈。

  兩年前,發地方債券迎來了一個好時機,“地方政府缺錢,就通過發債融資。”張明説,這兩年,發地方債給券商帶來不少利潤。“因為大家對政府債有信心,容易發出來。另外,政府債的收益高。”

  去年僅最後一個季度,張明一個人就順利拿下了三個政府債項目,發行規模達50億元。

  今年5月,情況發生了變化。“上面突然來了個新説法,所有的地方債發行項目,在上報國家審批之前,要進行‘自查’,並提交自查報告。”收到消息的那天,他們項目組在當地發改委取轉報文,材料都準備齊全,已經訂好機票,去北京報材料。結果,他們不得不抱著所有的材料又回來,開始進行內部自查。

  這一查就是半個月,內部審查的結果是,發債項目存在一定問題,必須重新考慮。“但當地政府是真的缺錢,還欠著銀行大筆錢,等著這筆款去還利息。”

  在她看來,當地政府已經被債務弄得不堪重負。“這次審計風暴,其實是在預料之中。”

  取消幹部休假應對審計

  地方政府的反應沒那麼平靜。

  湖北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接受採訪時談到,底特律申請破産10日後,國務院就作出部署,“速度很快,36個地區地方債審計結果,觸目驚心”。目前多地已經取消幹部休假,準備應對審計風暴的來襲。

  早在2011年,審計署首次組織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了全面審計。審計發現,截至2010年年底,除54個縣級政府沒有政府性債務外,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共計107174.91億元。

  有關研究報告稱,目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是2007年的3倍,佔GDP比重由15%大幅提高到30%。而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4月份曾估計,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可能超過20萬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值幾乎較審計署2011年披露的數據翻倍。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稱,在2011年審計署的數據出來後,銀監會進行了幾次銀行內部摸底的核查,對融資平臺的貸款進行分類。將地方政府債務分為了全負債、基本負債、沒有太多負債、基本沒有負債等四種類型。“按照當時的情況,基本負債還是佔據了大多數,説明他們還是具有償還能力的。”

  在將地方政府債務進行分類之後,唐建偉説,沒有覆蓋和少部分覆蓋的,今後不允許新增了,政策“以收縮為主”。而對於全負債和基本負債的,則會區別對待。

  政策變化引地方債“爆發”

  對地方政府向銀行借貸方面,唐建偉表示,銀行對這一塊控制比較嚴格,而銀監會對這一塊有明確的監管要求和分類。此外,銀行基本都會對於整體量進行控制,“不會超過上限。”

  唐建偉説,過去,地方政府如有現金流項目,就允許它“借新還舊”,所以,從去年起,地方政府融資開始快速增長。

  對於地方政府“借錢”成風,有專家也指出,這也不單是地方財政的問題。審計署駐成都特派員辦事處主任科員楊躍東建議,進一步改革稅制,建立事權與財權匹配的制度,消除産生地方政府債務的體制根源。同時,修改預演算法和擔保法,允許地方政府直接舉債或提供擔保,並明確規定地方政府債務審批程式和管理許可權,嚴格控制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結構和使用方向。

  短期內不會出臺收緊政策

  唐建偉預測,在審計之後,短期之內,不大可能會針對審計結果出臺一些相應收緊的經濟政策。針對這一結論,他的解釋是,近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中,提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三者之間的關係,他認為,“穩增長”會放在一個更重要的位置上。而中央出臺一個相關收緊政策,短期內會對經濟造成比較大的負面影響。

  唐建偉認為,這次審計是要“摸清家底”,總目的還是控風險,他表示,審計工作只是一個“找出問題”的過程,並沒有處罰、處理的權力。

  他預計,“政府將來可能還會是如2011年一樣對其進行分類,有區別對待的政策會出臺的傾向更明顯一些。” (文/記者張丹、杜安娜)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