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信貸結構失衡下的“擠出效應”

2013-07-22 13:47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林天泉

  如果僅從6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105.45萬億元,同比增長14.0%,以及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10.1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38萬億元,就認定當前實體經濟信貸環境非常寬鬆,那就錯了。

  儘管官方發佈的6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1%,與5月份相比,微降0.7個百分點,多數經濟人士也據此給出了“當前經濟運作降中趨穩”的評價,但這一數據僅表明,在指數中佔據更大權重的大型國有企業,因得到了更多信貸支援而發展得更好。相反,在編制過程中給予了中小民營企業更大權重的匯豐PMI,6月份的終值卻降至令人心驚的48.2,從一個側面佐證了處於融資困境中的中小企業的生存艱難。

  由PMI數據折射出來的信貸資金在大型國有企業和中小民營企業之間配置的不均衡,只是信貸結構失衡的一個方面。更大的失衡則體現在實體經濟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産之間。

  出於管理通脹預期與抑制資産價格過快上漲的需要,當前監管當局對銀行信貸投向和規模實施管控。如果把全年信貸目標所對應的信貸規模比作一碗水,那麼,有人多喝了,則必定有人少喝,甚至有人沒得喝。

  今年以來,誰多“喝”了全年信貸規模中本該分配給其他領域的資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首當其衝。

  眾所週知,2009年,為擺脫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政府推出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這一年,實際新增信貸接近10萬億元,幾乎兩倍于年初制定的5萬億元目標。10萬億元的新增信貸投放,激發了地方政府大幹快上的熱情,而大鋪攤子的結果,就是一個個“鐵公基”項目的相繼開工。然而,風雲突變。2009年超乎尋常的信貸增長所導致的通脹和資産價格快速上升,引起了決策層的高度警惕。為防止信貸投放失控以及可能帶來的惡果,央行和銀監會不得不重申信貸目標的重要性,並要求銀行將信貸增長控制在目標範圍內;同時,限制銀行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産業投放貸款。

  突變的信貸政策,讓地方政府猝不及防。由於很多“鐵公基”項目投資長,見效慢,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支援;雖然今年以來,除一些特殊融資平臺,例如國家級園區、土地儲備開發中心等的融資平臺,已經沒有發放新增貸款,但既有項目中的部分銀行貸款在2013年到期後,借新還舊還是佔用了全年信貸規模中不少份額。審計署日前公佈的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2012年底債務餘額中,銀行貸款佔比78.07%,為債務資金的主要來源。不僅如此,另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餘額9.3萬億元,截至2012年末,共有3.49萬億元貸款將在未來三年內到期,佔全部平臺貸款餘額的37.5%。這意味著,未來融資平臺借新還舊的遊戲仍將繼續,對信貸資源的過度佔用格局也將難以逆轉。

  不僅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不斷升溫的房地産市場,同樣推升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和房地産投資的強勁需求。中國指數研究院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6月,100個城市的住宅平均價格自2012年6月起連續第13個月環比上漲。伴隨著房價的不斷上漲,中長期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需求不斷上升。截至6月末,今年上半年住戶貸款中的中長期貸款增加1.23萬億元,不僅高於同期8458億元的住戶短期貸款增加額,也與上半年企業中長期貸款1.36萬億元的增加額基本接近。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1至6月份,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人民幣3.68萬億元,同比增長20.3%;數據還顯示,1至6月,房地産開發企業到位資金57225億元,同比增長32.1%,增速比1至5月提高0.1個百分點。

  有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為6.16萬億元,但若剔除期限較短、實際意義不強的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則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實際同比多增1.83萬億元。而在1.83萬億元中,房地産和地方融資平臺竟然佔用了1.3萬億元左右的新增規模。這意味著一季度社會融資多增部分,七成多流向了房地産和地方融資平臺。二季度這一現象仍未改觀。

  融資平臺和房地産不僅“吞吃”掉了今年全年信貸規模中的不少份額,還佔用了社會融資規模中的大量資源。2009年這輪大規模信貸投放後,由於隨之而來的信貸規模和投向限制,使得融資平臺和房地産開發投資的大量融資需求,難以從銀行體系獲得,繞道銀行體系之外成了共同選擇。而銀行受制于額度管理,富餘資金也有運作的強烈衝動。於是,融資平臺和房地産投資的強勁信貸需求,與銀行富餘資金運用的需要,二者一拍即合,催生了非銀行信貸融資即“影子銀行”的蓬勃發展,社會融資規模由此屢創新高。

  融資平臺和房地産對信貸融資與非信貸融資資金的過度佔用,對小微企業融資形成了強烈的擠出效應;而大型國有企業對信貸資源的過度佔用,也對小微企業融資形成了二次擠出效應。由於雙重擠壓,導致小微企業融資出現了空前困難。

  當前,雖然相比于主要發達經濟體系的利率,我國資金成本要略高一些。但在信貸額度嚴格管控下,相比于國內利率很高的非信貸融資,銀行信貸資金依然是成本較低的稀缺資源。由於實體經濟總體低迷,銀行出於防範風險的需要,總體收縮小微企業貸款,然後借助城鎮化大旗,將信貸資源過度配置到了地方政府的中長期基礎設施項目,以及與城鎮化如影隨形的房地産投資項目。在實際信貸環境並不像社會融資總額數據和M2數據表現的那麼寬鬆的背景下,當前,有關方面應當一方面繼續保持貨幣環境的緊平衡,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強有力的舉措,盤活存量,讓信貸融資和非信貸融資更多向實體經濟中的薄弱環節傾斜。(徐紹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