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4週年人民幣“佔領”一成跨境貿易

2013-07-15 13:34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編輯:林天泉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緊鑼密鼓地推進。

  上週五(7月12日),央行等部門決定將QFII投資額度增加到1500億美元,將RQFII試點在新加坡、倫敦等地進一步拓展。

  “這是離岸人民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開放逐步擴大的又一進展”,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戰略發展部副總經理宗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而就在上週三 (7月10日),央行也發文簡化跨境人民幣業務流程,內容包括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等多方面。

  中國銀行運營服務總部 (收付清算)總經理張雷7月12日表示,央行主導研究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計劃(CIPS)將於今年推出,它將為全球人民幣清算提供多一種選擇。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使用佔比已達到11%。

  人民幣跨境貿易佔比11%

  自2009年7月我國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至今,人民幣國際化剛好走完四年曆程,人民幣跨境結算獲得了快速增長:2012年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為2.94萬億元人民幣,較上年的2.08萬億元成長41.3%,是2009年試點初期36億元人民幣的近817倍。

  “截至目前,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使用佔比已達到11%。”中行副行長陳四清上週五在《中國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白皮書》發佈會上稱。

  據中行對境內外客戶的調查問卷顯示,超過一半的客戶認為未來五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佔比會達到20%~30%,61%的境外受訪客戶打算在跨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或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結算佔比。

  “在使用跨境人民幣産品時,境內客戶看重其規避匯率風險的作用,境外客戶看重人民幣幣值是否保持較長時間穩定,可見人民幣保持幣值穩定最有利於穩步提升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水準。”中行公司金融總部(國際結算)總經理程軍稱。

  不過,中行統計數據也顯示,境外提供人民幣産品和服務的金融機構數量仍有不足,提供的産品和服務品種有限。

  大宗商品定價權需提高

  儘管中國政府及商業銀行積極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且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中使用比例也已超過10%,但人民幣在核心市場中的使用率和話語權地位仍不容樂觀。“人民幣在大宗商品貿易中的定價權比例亟需提高。”程軍説道。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但在外商報價方面仍沿用美元報價,而且即便一些貿易存在歐元或日元報價,但往往要先折算成美元報價,人民幣在國際大宗商品貿易上依然未被廣泛接受。在貿易中,下訂單和付款往往存在時間差,因此美元對人民幣變動,或者其他貨幣對人民幣變動,就容易産生由匯率波動帶來的額外損失。

  調查顯示,人民幣在大宗商品定價權方面較弱,發生匯率波動時,有不少客戶接受外商報價,完全承擔匯率損失,雖然以人民幣結算,但定價一定程度上仍需參照外幣價格。

  “如以2012年大宗商品進口量1200億~1300億美元計算,匯率波動損失約為30億~40億美元左右。”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對大宗商品而言,定價權表現在國際結算上,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在國際貿易中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商品定價往往起決定性作用。”

  此外,目前主要離岸金融中心銀行間的跨境業務佔據了參與統計的銀行跨境業務總額的約50%。

  “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目前存款近7000億元,大致佔海外人民幣存款七成。香港在貿易結算、人民幣跨境結算超過50%。”中行海外機構管理部副總經理聶林稱。

  目前,全球多個金融城市如倫敦、新加坡正積極參與離岸人民幣中心建設,並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人民幣清算行。

  張雷表示,央行主導研究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計劃 (CIPS)將於今年推出,但有可能推遲或在今年底推出系統的第一階段,它將為全球人民幣清算提供多一種選擇。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