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桿”:銀行防範流動性風險必要步驟

2013-07-01 13:22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林天泉

  商業銀行怎麼也沒想到,緊日子會來得這麼快。

  5月底以來,銀行突然發現,錢難借了。到了6月20日這個被銀行間市場交易員稱為“最瘋狂”的一天,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竟達到史無前例的30%,7天回購利率最高也達28%。而在近年來很長時間裏,這兩項利率通常不到3%。一時間,傳言四起,流動性風險陰雲籠罩。

  不僅是銀行間市場。“錢荒”甚至蔓延到了票據市場,有銀行宣佈暫停貼現業務;更有銀行乾脆在月底前暫停貸款發放。

  這輪“錢荒”,看似是銀行對6月出現的一系列影響流動性因素的估計不足、措施不到位,這些因素包括準備金補繳、稅款清繳、假日現金投放、補充外匯頭寸及外企分紅派息、貸款多增等。實際上卻是近年來銀行熱衷於以錢炒錢,放大杠桿,以短期資金特別是貨幣市場融資投向長期資産通過期限錯配套利,不注重流動性管理的必然結果。

  一些機構從不擔心自己犯錯會遭到懲罰。由於最後總有央行兜底,所以他們推進表外業務有恃無恐,杠桿率不斷攀高。根據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在陸家嘴論壇上透露的數據,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銀行理財資金賬面餘額為8.2萬億元;更有一些銀行,熱衷於從同業市場拆借短期資金,用於對接期限較長的信貸資産、承兌匯票和信託受益權等“非標”資産,且杠桿放大到令人心驚的七、八倍。如此高得嚇人的杠桿率,已經成為金融體系最大的風險隱患之一。

  銀行為何會如此癡迷杠桿?一切還需溯源至2009年的信貸投放狂潮。

  那輪大規模信貸投放,讓不少銀行事實上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産能過剩行業“套牢”。大量信貸投放到“鐵公基”等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期限長,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支援;而地方政府為了保增長,又不斷要求銀行將信貸投入到本該被淘汰,但卻對當地經濟發展影響巨大的産能過剩行業。因此,融資平臺加上産能過剩行業到期貸款的“借新還舊”,不僅讓憂心不貸款將導致不良率大幅反彈的銀行,不得不繼續放貸以至消耗掉不少寶貴的信貸資源。而且,注入的信貸資金,由於被企業僅用於維繫運轉,變成沉澱資金,難以産生貨幣乘數效應,因此,也等於變相緊縮了貨幣供應,使得銀行難以通過增加貸款來擴大存款,進而為新增貸款提供資金。

  為了彌補被“套牢”資金的收益損失,受制于信貸規模控制的銀行,不惜降低對流動性資産的持有,轉而放大杠桿,通過銀行間市場拆借低成本短期資金或發行短期理財産品,持有低流動性的非標資産,熱衷於借短貸長,以錢炒錢,獲取高收益。

  如果熱錢一直源源不斷地流入、外匯佔款一直保持高增長,如果基礎貨幣投放不斷增加、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足,如果央行一如既往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確保銀行間市場資金充足,銀行的高杠桿遊戲還可以繼續玩下去。然而,誰也沒想到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的政策轉向如此之快,熱錢流出新興市場如此堅決,5月份出口增速下滑如此厲害,貨幣當局面對“錢荒”如此罕見地淡定。總之,銀行體系流動性突然緊張,讓“錢荒”在短短20多天時間裏快速蔓延,以至一些銀行因流動性短缺,在銀行間市場出現違約傳聞。而違約傳聞,又加劇市場恐慌,讓有錢的機構不敢借錢,沒錢的機構借不到錢,短期資金供給近乎枯竭。

  借新還舊等環節的資金損耗,使得看上去規模龐大、足以導致流動性氾濫的M2到了銀行體系,並未顯得資金有多寬鬆。因此,包括大型銀行在內的商業銀行,屢屢展開吸儲大戰,近期更是愈演愈烈。不過,現有存款利率並不能對社會資金産生足夠吸引力。在吸儲無門、銀行間拆借市場也難以滿足資金需求時,銀行便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發行理財産品,高息搶錢。只是,發行高收益理財産品,雖可解流動性燃眉之急,卻不亞於飲鴆止渴。表外業務的發展,杠桿率的提高,在幫助銀行渡過眼前難關的同時,並不能從根本上讓銀行擺脫流動性風險的陰影。畢竟,銀行理財産品的期限較短,不斷到期的兌付壓力,需要銀行展示高超的流動性管理能力。一旦無法及時獲得資金,償付前一期理財産品,銀行就會陷入償付危機。

  特別是,鋻於5月份我國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5.8%,高於年初擬定的13%左右的目標,存量流動性依然處於高位,貨幣當局對於當前的流動性結構短缺並未採取放水之舉。此舉也呼應了新一屆中央政府的政策思路。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宣佈:“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合理保持貨幣總量。”這表明,當前的貨幣政策並無放鬆可能,銀行繼續製造信用擴張將面臨巨大的流動性壓力。其實,中央希望銀行“用好增量,盤活存量”,集中資金,支援“穩增長”、“調結構”和經濟的轉型升級,而不是熱衷於加大杠桿,維持資金“空轉”。

  看來,商業銀行是時候改變對高杠桿以及不守紀律的激進經營方式的迷戀了。隨著中國銀行業迎來新的“道路規則”,即貨幣當局不會無原則地提供流動性支援,商業銀行只有“謹慎控制信貸等資産擴張偏快可能導致的流動性風險”,一方面通過盤活存量,調整同業資産期限結構,收縮表外業務,減少期限錯配,逐步壓縮和減少對政府融資平臺、産能過剩行業和房地産業的貸款;另一方面,用好增量,提高新增貸款使用效率,將寶貴的信貸資源更多用於支援“三農”、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發展,才能使自身成為符合央行在關鍵時刻願意伸出援手救助的商業銀行。

  如果説此前監管部門針對商業銀行過度沉迷於以錢炒錢遊戲提出的警告,尚只是心理震懾的話,那麼,最近央行關於流動性的兩次聲明,則明白無誤地告訴銀行,如果一意孤行,繼續熱衷於高風險操作,不願意去杠桿,一旦陷入流動性危機,只能自吞苦果。(徐紹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