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膨脹之謎

2013-05-27 13:55     來源:財經國家新聞網     編輯:林天泉

  資金池業務的潛行與影子銀行的規模膨脹如影隨形,二者互為表裏,其“野蠻生長”根植于同樣的土壤

  影子銀行規模為何會在最近幾年間迅速飆升,成為業界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監管層近期清理整頓的資金池業務,正是中國式“影子銀行”業務的一種表現形式。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課題組發佈的《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發展狀況研究》報告指出,影子銀行系統的興起,主要來自融資方、投資方以及投融資仲介三方面的旺盛需求。

  “從影子銀行融資方來看,源自宏觀調控方向轉變背景下重點調控行業(房地産與地方投融資平臺)與中小企業的旺盛融資需求;從影子銀行産品投資方來看,源自金融抑制環境下居民部門的旺盛投資需求;從投融資仲介來看,源自商業銀行通過金融創新來規避貸存比、資本充足率與貸款限額等監管指標的行為。”報告指出。

  而從更深層次看,影子銀行的興起和擴張,則是長期利率管制導致的必然結果。業內人士指出,只有推進利率市場化,放鬆金融管制,讓資金價格“隨行就市”,才能解決“影子銀行”産生的根源性問題。

  規模膨脹

  根據中國社科院研究,中國影子銀行體系自2010年起迅速擴張,目前已具備相當規模。

  如果採用最窄口徑,即認為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只包括銀行理財業務與信託公司,則2012年底中國影子銀行規模達到14.6萬億元(基於官方數據)或20.5萬億元(基於市場數據)。前者佔到GDP的29%與銀行業總資産的11%,後者佔到GDP的40%與銀行業總資産的16%。

  影子銀行的發展壯大與社會融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社會融資總量及其非銀行信貸的對比數據中,業界捕捉到了影子銀行悄然爆發的蹤跡。

  “在中國本輪經濟週期的範疇內,中國式的影子銀行從2012年二季度開始迅速擴張,使得大數統計上的銀行貸款規模雖溫和增長,社會融資總量卻快速井噴。”西南證券研發業務總監許維鴻稱。

  瑞銀證券的研究也印證了這一判斷。其研報指出,2012年中以來,大部分信貸擴張來自銀行表內貸款以外的信貸活動。包括銀行購買的債券、表外信貸,以及作為信託資産一部分的信託貸款迅速發展並成為了額外的信貸擴張的主要來源。

  瑞銀進一步指出,近期信貸擴張的性質,也就是大多數額外新增信貸均來自貸款以外的信貸活動,揭示了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個大概率風險,即監管層控制一些“影子銀行”活動可能造成流動性收緊,引發經濟波動。

  而央行近期公佈的2013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以及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再次暴露了影子銀行跨越式增長的身影。

  該數據顯示,當季社會融資規模為6.1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激增2.27萬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2.76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44.7%,同比大幅降低了18.6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和企業債券凈融資則分別多增加2426億元、6443億元、4381億元和3560億元。

  這意味著,在新增人民幣貸款相對平穩的情況下,社會融資規模又出現了大幅增長。而其主要原因就是信託貸款、委託貸款等影子銀行渠道資金的快速增長。

  另外,從信託和銀行理財産品這兩個影子銀行主要“領地”的擴張中,也能窺見影子銀行的迅速壯大。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信託業全行業65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産規模達7.47萬億元。事實上,近三年來,信託資産已經步入爆炸式增長階段——2010年底,這一數據是3.04萬億,2011年底就達到4.81萬億——三年間幾乎以每年2萬億的規模飆升。至2012年,信託資産已經超過保險業資産總額,成為中國金融業中第二大金融體。

  同樣,銀行理財産品發售的規模也在高歌猛進。僅2012年,商業銀行針對個人發行的銀行理財産品數量就高達28239款,較2011年上漲25.84%,而發行規模更是達到24.71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45.44%,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繼續創下歷史新高。

  需求驅動

  傳統信貸渠道遠遠無法滿足的旺盛的社會融資需求,被認為是影子銀行迅速做大的重要動因。

  “中國式的影子銀行産生的主要原因,是央行信貸額度管制和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信貸資源難以通過傳統銀行仲介渠道在經濟主體中形成均衡分配,導致資金供需雙方通過影子銀行這種非傳統方式建立聯繫。”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指出。

  中國社科院的研究報告則指出,影子銀行的融資主體,主要來源於宏觀調控方向轉變背景下重點調控行業,即房地産與地方投融資平臺以及長年被融資難題困擾的中小企業。

  2010年後,地産調控和融資平臺清理使二者均出現資金鏈緊張,被迫尋求外部融資。而眾所週知,中小企業如今在經濟活動中所佔比重超過了國企。但相關數據顯示,它們僅能獲得官方融資的30%至40%,因此,不得不在正規渠道貸款之外付出更高代價來獲得資金。

  甚至,在銀聯信分析師朱青松看來,影子銀行正是為彌補近年中國巨大的社會融資缺口的需要而産生的。

  “一方面,房地産、地方政府拉動經濟增長等資金需求量大,四萬億投資後所形成的大量企業項目滾動形成再融資需求;另一方面,資金供應上,傳統銀行信貸又受到資本充足率、信貸額度以及貸存比考核等監管約束。”朱青松分析,銀行信貸年均供應僅約9萬億元,資本市場的標準化産品(股票+債券)年均提供融資量不到1.9萬億元。其間存在了約2.5-3.5萬億元以上融資缺口。這需要影子銀行來彌補,並按約3-5萬億元/年的增長速度累積規模。

  中國社科院研究報告還認為,“中國式影子銀行”的産生與成長具有合理性。中國式影子銀行的産生實質上是中國商業銀行在金融抑制環境下自發實施的一種金融創新行為,既擴展了傳統金融服務的邊界,又緩解了金融抑制的程度,有助於提高金融體系的儲蓄投資轉化能力與資源配置效率。同時,也能夠為各類型企業提供必要的流動性緩衝,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宏觀調控的不確定性對企業生産經營的負面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影子銀行”推高了企業整體負債率。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研究報告稱,“‘中國式影子銀行’業務的資金提供方所獲年息大都在10%左右。更有信託貸款利率在20%左右,遠高於一年期銀行貸款6%的基準利率。2012年中國企業500強的收入利潤率才為4.67%,工業企業利潤2012年三季度才首度由負轉正。而對比動輒10%以上的利息,實體經濟根本承受不了這樣高的資金成本。”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則向記者表示,容易拿到信貸的大型國有集團在某種意義上成了資金的“二道販子”。他們拿到信貸之後並沒有做産業升級更新換代,而是去買一些理財類的産品。這種行為導致了各種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增長很快,也是推高企業負債率的一方面原因。

  利率管制後果

  影子銀行的興起和擴張根源於金融管制,尤其是利率管制,而影子銀行體系的膨脹實際上是各方對當前利率管制的一種突破。目前,這一觀點正逐漸成為金融業界的一種共識。

  業內人士分析,影子銀行體系得以發展壯大,是因為正規金融領域的利率受到嚴格管制,並保持在狹窄的區間內。

  從銀行角度看,這一管制的後果是其幾乎沒有貸款給私企的動機,因為除了風險考量外,它們無法收取更高的利息,所以貸款給還款能力更強的大型國企成了所有銀行共同的選擇。前述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原因之一也由此而來。

  而從投資人角度,擁有過多儲蓄的企業家和其他富裕個人數量正在不斷增多,但金融抑制環境下居民部門的投資需求無法從正規渠道得到滿足,影子銀行則順應了居民對更高回報率需求。

  朱青松指出,2011-2012年,高通脹率導致存款負利率,理財産品收益率遠超出同期銀行存款利率,這就促使居民存款大量向表外轉移,逐漸脫離了傳統銀行信用渠道,被投入到高收益的理財産品、信託産品去。

  中國社科院的研究報告指出,從投融資仲介來看,商業銀行通過金融創新來規避貸存比、資本充足率與貸款限額等監管指標的需求,也推動了影子銀行的發展。

  因為對於銀行來講,通過理財産品這種表外業務的創新,銀行可以在不用計提撥備、少佔用資本的情況下,變相發放貸款,並且同樣能夠實現接近於傳統存貸業務的收益。

  有分析人士認為,影子銀行對於推進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是有益處的。 “中國式影子銀行連通了官方管制利率市場和自由利率市場。”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中國,不同金融機構資金的成本、收益差異是很大的。所以通過這種産品創新來拉平不同産品之間管制帶來的收益差異,對中國的金融市場深化是有積極作用的。當影子銀行膨脹到足夠大時,利率管制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從這一邏輯出發,與其限制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不如加速推進利率市場化。

  “在中國討論影子銀行,更多的是要從中看到市場對利率市場化強烈的需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指出,因為金融管制導致不同金融市場隔離,産生不同金融産品收益巨大差異這種現實。

  巴曙松表示,當前要針對影子銀行問題,不是重新加強審批讓它回到傳統的、單一的存貸款業務模式,而是要推進利率市場化,放鬆金融管制。讓資金價格“隨行就市”,這是在解決“影子銀行”産生的根源性問題。

  中國社科院研究報告也建議,監管當局應該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以降低影子銀行體系存在的機理,例如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改變分業監管格局以應對金融機構綜合經營的新趨勢,將數量型調控方式轉變為價格型調控方式等。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