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繼續寬鬆考驗新興市場

2013-05-24 09:07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林天泉

  全球經濟還未從金融危機中恢複元氣,為了刺激經濟復蘇,各國逐漸加大量化寬鬆的力度和規模。在全球多國央行相繼宣佈降息之後,本週日本、美國接連表態將維持寬鬆貨幣政策,澳大利亞也表示將預留進一步降息空間,為最新一輪全球央行寬鬆大戲再添戲碼。

  當地時間22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出席美國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聽證會時表示,美聯儲的貨幣刺激舉措正在幫助美國經濟復蘇,提前收緊政策可能放緩或結束復蘇進程。他強調,央行需看到經濟前行動力進一步增強的跡象,才會降低刺激的力度;只要有必要,就將維持政策寬鬆。他還表示,如果經濟持續改善,就業好轉且有信心持續,美聯儲將考慮在“接下來的幾次會議”上縮減資産購買計劃規模。

  美聯儲一再強調失業和通脹方面的潛在高昂代價,表明當前美並沒有撤出最新一輪購債行動的意願。22日公佈的美聯儲最新一次會議記錄也顯示,“在放慢購債步伐之前,需看到(就業市場)繼續改善、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增強,或下降風險消退。”

  伯南克的證詞陳述預示美聯儲短期內維持貨幣政策立場不變。受此影響,標普500隨即升至歷史新高,道瓊斯指數盤中也一度大幅上漲155點至15542點,創歷史新高。

  當日,日本央行結束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重申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不變,並連續第五個月上調了對經濟的評估。該行在會後發佈的利率決議聲明中承諾,將繼續以每年60萬億至70萬億日元的規模擴大基礎貨幣投放,並維持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在0至0.1%不變。這是自4月4日日本央行推出新的超大規模量寬措施以來,該行連續兩次開會決定維持資産購買規模不變。

  此外,澳大利亞央行21日公佈政策會議紀要稱,5月會議上認為需要降息,原因是經濟增長步伐仍低於潛在水準,且通脹不構成威脅“委員會認為進一步降息是適宜的決定,可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和實現通脹目標。”該紀要指出。

  今年以來,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多國央行紛紛推行寬鬆貨幣政策。

  美聯儲屢次重申繼續維持量化寬鬆政策,保持每月85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不變。日本也緊隨美國基調,在4月初開始實施激進的量化寬鬆政策,將貨幣流通量增加一倍。5月2日,歐洲央行宣佈,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0.50%,再創歷史新低,這是歐洲央行時隔9個月之後再度降息。5月7日,澳大利亞央行在利率決議時宣佈降息25個基點至歷史低位2.75%。此外,繼美、日、歐相繼加碼寬鬆之後,印度、韓國、波蘭、匈牙利、以色列等國近期也紛紛宣佈降息。

  眼下,新一輪貨幣寬鬆在全球蔓延已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儘管一些發達經濟體推出的超寬鬆政策有助於本國實現通脹目標、促進經濟復蘇,但其政策對其他國家産生的外溢效應也日益顯現。

  由於發達經濟體目前經濟增長預期普遍疲弱,其寬鬆政策釋放的大量流動性有相當大一部分涌入新興經濟體。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新興市場資金流入量較去年同期高出42%。這一方面造成後者通脹預期加強、資産價格上漲壓力加劇,另一方面也推動新興市場貨幣出現非理性升值,對其國內産業形成衝擊,令其已然面臨的增速放緩更加雪上加霜。

  這使得此輪量化寬鬆被賦予了更多“防禦性”色彩。如此多的國家急於降息,有些國家甚至不惜發起匯率干預,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日本新的寬鬆貨幣政策引發了各國對於貨幣競爭性貶值的擔憂。但儘管日本央行的激進政策一度招致多國的強烈抨擊,種種“警告”卻並沒有起到實際作用。相反,在最近兩次的二十國集團(G 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上,日本的做法得到了成員國的默許,兩次聯合聲明均未提及此事。這或許意味著日本央行會在貨幣政策上越發肆無忌憚,從而引發“貨幣戰”升級。

  在內外因素共同制約的情況下,各新興經濟體在制定宏觀政策時相機抉擇,通過降息解決增速放緩並抵禦外部衝擊並不出人意料。不過有專家提醒,雖然目前內部政策調整空間有所放大,但新興經濟體在確定貨幣政策時仍需謹慎為之。大幅降息雖可在短期內遏制資金流入、減緩本幣升值壓力,以此減輕出口行業的損失,但卻有可能推升國內物價水準,帶來新的通脹壓力,同時推升資産泡沫,令整個宏觀經濟承受過熱風險。

  目前,雖然韓國等新興經濟體以降息的做法暫時緩解了燃眉之急,但其未來將以怎樣的姿態應對全球寬鬆政策進一步延續的可能性,仍然值得關注。

  標簽:寬鬆貨幣政策多國新興市場經濟體通脹目標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