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也“地震” 背後因由耐人尋味

2013-04-24 09:41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泉

  雅安地震,萬眾牽情。此時此刻,震情同樣也與證券市場不無關連,同時對滬深股市近日剛剛醞釀形成的反彈行情産生了不小的抑制。如果説,4月22日震後開盤首日的市場表現,多少有些令投資者感到意外,甚至驚喜的話——一些分析人士甚至就此得出“地震對股市影響有限”的判斷,那麼,4月23日滬市A股大幅下跌57點,絕大部分個股板塊紛紛下挫收綠的走勢,則不僅令人大跌眼鏡,更近乎發生了一次滯後的市場“地震”。

  事實上,從市場表現來看,雅安地震對市場的利空影響,的確在週一已經被盤中消化稀釋得差不多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或許會使中國經濟大廈隨之微顫,但不會倒塌。因而地震對市場的影響是短期的。”有市場人士這樣表示。

  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8451億元,其中四川佔到總損失的91.3%。而中國2008年GDP為30.1萬億元,同比增長9.6%。按此計算,汶川地震的直接經濟損失相當於當年GDP的3%差一點。這次雅安地震,從已經披露的數據來看,目前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在百億元上下。

  “從目前震情分析來看,雅安地震損失區間應該在百億元至千億元之間,對於全國GDP的影響較小。目前我國GDP總量大約為50萬億元,假設雅安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000億元,對GDP的影響就是0.2%。”一位券商分析人士指出,當時汶川地震直接影響到我國GDP年度增速是7%以上還是8%以上的問題,雅安地震最終對於經濟的影響可能會體現在是增長7.7%,還是7.6%的區別上。而且,地震災後的救治和救助工作,短期對與救援相關的醫藥等行業會構成行業利好。而從中期來看,災後重建的確會對投資帶來正面拉動效應,對建築、水泥等行業也均會帶來實質性利好。

  既然地震對市場的利空影響已經消化,那麼,又如何解釋4月23日滬深股市的“斷崖式”重挫呢?就消息面而言,支援市場大跌的理由似乎有許多:一是銀行板塊利潤增速下滑,其中興業銀行23日公佈年報稱,大幅撥備將使得2013年增速下滑過半;二是券商板塊交出的成績單不甚理想,15家上市券商利率同比下滑,市場懷疑此為券商股大跌的主因之一;三是地震對地産行業的衝擊余波未了,廣州又緊隨北京步伐,從嚴調控房地産市場,雙重因素下,地産股出現持續暴跌走勢;四是匯豐銀行4月2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4月匯豐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值降至50.5,3月終值為51.6,低於市場預期;五是海外投資者大肆買入中國股指ETF基金——安碩富時中國25指數基金的看跌期權,押注中國股市下跌。

  市場分析機構將這5條消息看作是當日的“5大利空”,並有不少分析人士認定,正是這“5大利空”,導致滬深股市再次出現暴跌走勢。而事實上,除了上述所謂的“5大利空”,市場在上週五強勁反彈後,本週兩個交易日接連下挫,還與正在逐步鋪開的“債市審計徹查風暴”不無關聯。

  始於2010年財政部國庫司張銳“國債招標舞弊案”的這場“債市審計風暴”,經過4月中旬以來媒體的大肆報道,一下子從悄然進行狀態,撲入到了公眾關注的視野。而隨著徹查的不斷深入,違規違法者也陸續浮出水面。記者日前在參加一個債券市場業務交流會議過程中發現,不僅“債市審計徹查”成為了與會者爭相議論的話題,甚至連會議的主題也即時加入了合規自律的內容。

  “據傳,監管機構掌握的名單很長,債市徹查更大的風暴估計還在後面,未來情況怎樣,還會有什麼人落網,誰也説不清楚。”一位債券市場的資深人士在形容名單之長時表示驚嘆。業內人士預計,“債市徹查風暴”正以超出人們想像的深度和廣度在行業內外同時進行,各地審計部門正在按照統一部署、大範圍拉網式徹查債券市場異常交易行為。而商業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如農信社、基金公司、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等市場參與者也正在紛紛自查,不少金融機構已經暫停了與利益輸送嫌疑最大的丙類賬戶的交易。  

  “現在債券市場的交易圈內可謂人人自危。因為丙類賬戶在市場中太活躍了,很多甲乙類賬戶都與丙類賬戶發生過交易,其中究竟有多少違規的事情很難説清楚,也不好界定是否違規,甚至違法,因此低調行事,或者少做交易、少做業務也很正常。”不少債市中人這樣感嘆。事實上,不僅債券市場受困于當下的“審計徹查風暴”,作為同處於金融市場內的其他子市場,特別是中國的股票市場,也很難不受到這場風暴的影響。且不論眾多機構都屬於跨市場交易的參與者,其市場投資和交易需要不同的資産配置,單就對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影響和傳導,也是不難想像的。由此而言,在眾多利空因素疊加而至的情況下,滬深股市大幅跳水也就不足為奇了。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