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門”應反思的豈止招商銀行

2012-12-19 11:01     來源:人民網     編輯:范樂

  日前,一份招商銀行濟南分行招聘的內部名單在網上被炒得沸沸颺颺。這份名單中,部分應聘者“備註”一欄被註明了各種社會關係,包括某行長親戚、某領導親戚等。招商銀行濟南分行證實,網傳的“關係名單”屬實,為招行“內部資料”。筆者以為,這份因為“員工失誤”而曝光的“內部資料”,準確無誤地描繪出了目前中國金融業在人才招聘和使用上的一幅“拼圖”,也從一個側面暴露出中國金融生態環境的諸多灰暗面。

  這次網上輿論幾乎一面倒地站在了苦逼的考生立場上,對“拼爹”現象吐槽拍磚。金融業界朋友曾透露,銀行招人“拼爹”是普遍現象,尤其是一線櫃面員工那更是得“拼爹”。問題在於,為何是金融機構招聘出現“拼爹”,而不是建築企業招泥瓦工時“拼爹”,也不是紡織企業招擋車工時“拼爹”。當下,金融機構的飯碗那是響噹噹的“銀飯碗”,僅次於通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國考”才能拿到的“金飯碗”——公務員。別説是像招商銀行這樣的大牌金融機構,就連縣級農信社這樣的基層金融機構,想要在裏面謀個職位,那也得削尖了腦袋才行。

  其實,學子們“拼爹”的背後是金融機構的“拼權”。這年頭,金融機構雖説利潤豐厚,但這幾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世界經濟持續蕭條,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即使招商銀行也面臨國有商業銀行、城商行,甚至農信社的多方壓力。就拿吸儲業務來説吧,個中艱辛又豈是外人能夠想像。現在銀行這麼多,客戶憑什麼非得將錢存到某家銀行名下?當然如果領導有兒子女兒侄兒外甥什麼的,在這家銀行工作,那就另當別論了。銀行之所以要看“爹”招人,除了是礙于這些“爹”們的面子或者淫威外,更多的是看中他們手中權力的後續開發價值。

  學子“拼爹”實屬無奈,銀行“拼權”亦屬無奈。那中國金融業“拼圖”現象的根源在哪呢?試想招商銀行是中國第一家市場化的股份制銀行,成立之初,就是以一個改革者的清新面目出現的。

  他們通過機制體制的創新,從國內外網羅了一大批金融精英人才,也正是這些金融精英人才成就了招商銀行今天的輝煌。而如今,招商銀行也不能免俗地落入“拼爹”“拼權”的窠臼,這説明其實不是招商銀行出了問題,而是中國的金融生態環境出了問題。

  中國金融業的競爭軌跡有跡可尋,先是拼渠道,再是拼産品,再後來是拼服務。如果現在一家銀行還只是一味拼渠道,拼産品,拼服務,那就會被人笑話了。當下銀行為了能夠拿到優質客戶,那真叫個無所不用其極:請客吃飯,早就不在話下了;邀旅遊,送金條,也不是什麼新聞了;請企業董事長夫人“屈尊”到某支行兼個副行長,也屢屢聽聞。當然,除了金融企業的主動墮落,權力的主動尋租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金融企業被動就範。在這樣的金融生態之下,任何一家銀行都很難獨善其身,招商銀行出現“拼爹門”事件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次,招商銀行“拼爹門”看似一次偶然事件,其實有其必然性。這樣的“內部資料”,這個員工不失誤,很有可能那個員工失誤;招商銀行不失誤,其他銀行也會失誤;今天不失誤,今年不失誤,誰也不能保證永遠不會失誤。值得欣慰的是,招商銀行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心徹查此事。也希望招商銀行能借此事進一步自省,重塑良好形象,真正讓中國金融業“因您而變”。當然,需要徹查的,遠不止招商銀行。透過這次失誤,我們也許應該對中國的金融生態環境多一點理性思考與批判,只有從根子上解決問題,像“拼爹門”這樣的事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