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遭盜刷 銀行難辭其咎

2012-08-24 10:43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范樂

  據報道,2011年12月,重慶市民董歷麗銀行卡裏40余萬元被盜刷。當她找到銀行要求賠付損失時,銀行表示沒有任何責任,不能賠付。隨後,董歷麗將銀行告上法庭,法庭認定董歷麗持有的是真卡,卡被刷時使用的是偽卡,並認定銀行未能提供董歷麗存在過錯的證據。截至目前,法院仍未對此案宣判。

  很多網民認為,銀行卡屢遭盜刷折射的是金融安全隱患,銀行拒賠暴露的是金融系統責任意識和服務理念缺失。網民疾呼,居於壟斷地位的銀行應增強服務意識,不要習慣性地舉起“免責”牌。

  銀行不可推卸責任

  使用現金有假鈔之擾,使用銀行卡又添被盜刷之虞。署名“江德斌”的部落格文章説,銀行卡被不法分子克隆盜刷的案例近些年屢有發生,但銀行往往以種種藉口推卸責任,不願承擔盜刷損失。華聲線上署名“陳國琴”的文章説,面對儲戶銀行卡內的錢莫名被盜刷,銀行方面理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銀行卡被盜刷案件中,銀行的責任究竟該如何負?所負責任在法律上有何解釋?

  署名“曾銘”的部落格文章説,在銀行和儲戶之間,存在一種儲蓄合同,這一合同的要義是:儲戶把錢存進銀行,銀行付息,並承諾儲戶可以自由支取本息。這在法律上意味著儲戶的錢一旦存進銀行,就不是儲戶的錢,而是銀行的錢!從實體法上來説,銀行享有貨幣的所有權,根據風險分配的所有權主義原則,既然無法認定任何一方在銀行卡被盜刷事件中的過錯,則所有權的毀損滅失風險應由銀行承擔。即,除非銀行能夠證明銀行卡盜刷有儲戶的過錯,否則就應當全部承擔繼續履行儲蓄合同的義務,也就是説,恢復儲戶賬戶內應有的餘額。

  銀行卡亟待技術升級

  即使銀行承擔儲戶部分或全部損失,但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沒有多少儲戶甘心在享受銀行卡方便快捷服務的同時,還要“一慢二看三通過”地觀察周邊可疑設備及人員,正如網民所説:難道銀行自己的A T M機需要由儲戶來進行安全檢查嗎?銀行卡技術升級箭在弦上。

  網民“曾銘”在部落格中説,銀行卡是由銀行製作和發行的,銀行除了在每一具體交易時審慎審查銀行卡真偽外,更應當在技術源頭上保證銀行卡不被複製,而不是讓根本不具備條件的儲戶來分擔銀行卡的技術缺陷。

  網民“江德斌”説,從目前情況看,現有的磁條銀行卡已經落伍,不適應當下的金融環境,需儘快升級到安全性能更好的IC卡。同時,銀行也可以借助推廣金融IC卡,推出相應增值服務,以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當然,在銀行卡已經普及的當下,銀行客戶也應做好身份資訊和密碼保護,不要輕易向外界洩露個人資料,特別是關係到資金安全的銀行卡密碼。

  博主“楊濤”説,銀行應提高信用卡和系統的技術,讓假卡根本無法取錢。如果銀行沒有動力來改善技術,儲戶的損失就會更大,而銀行業也會難以維持。

  服務“頑疾”鬚根治

  董歷麗銀行卡被盜刷銀行拒賠事件,表面看是銀行在保護儲戶賬戶安全方面的推諉扯皮,實質上再一次暴露出銀行系統積弊已久的服務短板。網民疾呼,銀行應增強服務意識、樹立誠信觀念,在消費者利益最大化中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陳國琴的文章説,長期以來,關於銀行在服務方面存在的諸多頑疾,一直飽受公眾詬病。比如,銀行往往會為一些“V IP客戶”開闢專門的“綠色通道”,卻讓大批量的顧客長時間排隊苦苦等候,而在排隊等候的人群中,不乏七八十歲的高齡老人。此外,很多銀行本來設有多個服務窗口,但大多數窗口卻不對普通顧客開放。另外,如今在很多銀行網點內,都設有讓公眾免費閱覽的報刊、免費享用的純凈水等,可是,其中不少報刊是陳舊的,而飲水機裏根本就沒有飲用水。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