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櫃員機存錢取錢,對於年輕人來説,是很方便的事;但對上了些年紀的人來説,可就未必了。如果排隊的人多,存取的數額比較大,那就很麻煩,不光要比較長時間地站著等候,取錢一次只“吐”2500元的限額,存錢時反覆剔出“難以辨認”的舊幣,實在令人著急,甚至鬧出差錯。因此,老年人一般是“憷”櫃員機的。
沒想到你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最近工商銀行的一些網點,推出了一項改革新舉措存取20000元以內的持卡客戶,一律要到櫃員機辦理。據説是為了推行程式無紙化、減少碳排放。理由“很硬氣”,執行也不含糊。
幾天前,趁中午人少的空檔兒,筆者來到附近的一個工商銀行營業點,門外的三部櫃員機前都排著四五個人,大廳裏倒是沒幾個坐等的。因為不只取錢,還要兌些外幣,所以就進屋領號等候。片刻之後,就輪到了。兌換外幣辦得很順,取錢卻被“卡”住了。營業員聽説只取幾千,就很有禮貌地告知“兩萬以下窗口不辦,請您到外面櫃員機去取”,並説這是銀行的改革新規。我不甘心,認為同一個人的兩項業務,應該一起辦了,兩廂方便,沒必要非硬拆成兩步。可對方很堅持:這是上邊的規定,我們也沒辦法。您覺得有困難,我們可以叫大廳裏的營業員幫助您。沒轍,只好跟著營業員離開窗口到外面去“機”了。排隊的人還是挺多,我嘖有煩言:“這不是沒事找事嘛,執行規定也應靈活點兒……”話音未落,大概那位營業員也不想陪著“罰站”,就悄悄地説:“您在要取的整數上加一塊錢,再去窗口辦去。”什麼?筆者一時沒明白,怎麼加一塊錢,窗口就給辦了?“那機子不能取零啊”,這一“點撥”,一下令人恍然大悟。由於多取“1 元”,筆者順利地在窗口接受了二次服務。沒省紙,更費事,可營業員什麼也沒説,因為這不違新規,完全符合程式。
營業員沒説什麼,筆者卻忍不住了,不能不對此嘮叨幾句。第一,銀行出臺這類新規的初衷之一,也許的確是為了推行“低碳”,但出臺新規之前,決策者有沒有認真想想實行“低碳”究竟是為了什麼嗎?顯然沒有。説到底,減少碳排放,是為了人啊!用兩萬元限額“沒商量”地強迫所有用戶用櫃員機,顯然是不人性化的,對老年人是殘酷的,把多項業務拆分辦理更是為難顧客、自添麻煩。這種缺“人”的舉措,再次彰顯了銀行的一貫霸氣,從根本上違背了其整天挂在嘴邊的“準則”。第二,此事再次驗證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道理。不知道是何方高人,想出“略加零頭”這一小招,就輕輕鬆鬆地把銀行強制用機的“新規”破解了。高,實在是高!進而思之,其實根本用不著1塊錢,加1分錢就行了。銀行可以毫無商量地出臺“強制用機”新規,但你不能強行規定存取數額。1 分錢就輕易破解了工商行“為難”客戶的“新規”,恐怕是當事人始料未及的吧。這叫什麼事啊?連存取錢都得和銀行“鬥心眼兒”。
不錯,銀行是錢最多的地方,也是與錢打交道最頻繁的所在。但請不要因錢而迷、為錢而茫,忘記了錢這種“死物”的背後,是活生生的人!當然,需要牢記這一點的絕不止是銀行。不少諸如此類的“新規”,就是因為缺少了最重要的元素“人”,或被輕易破解,或遭遇抵制。缺“人”的新規,會使新規的制定者們失去什麼,不用多説;缺“人”的新規多了,社會會失去什麼?想必也無需多説。 (吳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