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國家統計局上海市調查總隊公佈了農村居民是否滿意“新農合”實施狀況的調查情況。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農村居民對“新農合”制度有積極評價,認為現在農村看病更方便、治療更及時,並認可小病基本不出村、可以跨區就醫、提高就診報銷比例等多項新措施。
除醫療外,養老也是很多老百姓的一塊“心病”。為了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的養老需求,上海市將在“十二五”期間推動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這意味著這一國際成熟的養老保險産品,將在上海率先“破冰”。
所謂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是指個人收入中用於購買商業補充養老保險部分,其應繳個人所得稅延期至將來提取商業養老保險時再繳納。這一産品在許多發達國家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其中最知名的屬美國的“401K計劃”。
根據保監會上海監管局最近公佈的《上海保險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上海將“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積極作用”,“適應上海城市人口老齡化的市場需求,積極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業務試點”。
作為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的試點城市,上海已為此進行了充分準備。來自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消息説,公司個稅遞延型養老産品及系統平臺開發已經準備就緒,一旦稅收優惠政策出臺就可正式推出。
中國社保學會企業年金分會名譽會長鮑淡如表示,上海將探索實現基本養老、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型養老“三大支柱”有效分擔養老責任、協調發展的目標。而試點在即的個稅遞延型養老産品,正是“第三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滿足居民‘長期體面養老’需求的同時,上海構築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探索實踐,將為直面老齡化挑戰的中國提供經驗和借鑒。”鮑淡如説。
最低工資標準不斷上調,企業職工養老補貼適時發放,高溫津貼由按日發放改為按月發放,社保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正積極研製……未來幾年,上海將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分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整合銜接,加快實現基本社會保障的制度全覆蓋,讓老百姓心裏“更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