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自爆年收入20余萬 稱“黨白給好幾萬”

2011-10-08 07:03     來源:CCTV     編輯:王思羽

  央視10月7日《新聞聯播》節目播出“農民稱年收入二十多萬黨白給好幾萬”,以下為文字實錄:

  主持人:眼下的東北進入了一年最忙的季節,當地農民有句老話,三春不如一秋忙,大汗珠子摔八瓣,換來一粒稻穀香,説的就是農民的辛苦,本來記者來到黑龍江墾區,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解説:寶泉嶺梧桐河畔的水稻熟了,農民劉貴夫率先開鐮了。

  記者:今年你家這稻子長勢怎麼樣?

  劉貴夫(寶泉嶺梧桐河農場):今天這稻子長勢可以這麼説吧,歷年來今年可能是頭一回,長勢啊,收成都比每年高,今年就叫一塊地都超過七百公斤。

  記者:你現在種了,一共是種了?

  劉貴夫:種了30多公頃,500畝。

  記者:你現在投入的人工力量大呢?

  劉貴夫:人工力量那是太少了,人工力量只有我兩個人。

  記者:誰。

  劉貴夫:我和我兒子,就俺倆,車一色都歸不兒子,但是就是田間管理啥一手都歸我。

  解説:老劉的兒子農機作業可是個老把式,得意的老劉還招呼兒子錶演了一段收割機迪斯可。

  記者:當新一代的農民了,你覺得你跟你爸那輩以前有什麼不同?

  劉岩龍:有什麼不同,反正就是不像以前那麼累,都是一色機械化了,也就三個月活。

  記者:你一年下來掙多少錢。

  劉貴夫:一年二三十萬,那這輕鬆地我們就(掙到了),你説上班,你一年能找多少啊,那農民現在高興不就高興在這嗎,我們不但我們高興,共産黨現在就白給我們的錢都造好幾萬,你説我們不高興,能不高興嗎。

  解説:在黑龍江墾區,像老劉這樣的農民屬於一般水準,再過幾天,寶泉嶺玉米就可以收了,種糧大戶孫文斌把他家的農機具從庫房裏開了出來,調整檢修準備收割,這些大傢夥綜合起來價值超過1300萬元,都是老孫自己買的,而且全部都是世界名牌,這臺有一點像導彈發射裝甲車的聯合收割機,是上個月剛剛到貨的。

  孫文斌:這臺車是230萬,國家給補貼50萬,個人支出180萬,這臺車工作品質好效率高,收玉米一小時是45畝地,(糧食)綜合損失率在2%到1.5%。

  解説:老孫今年種了12000畝地,他説農機品質好,幹活水準才高,這叫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東北高寒地區種莊稼,地塊大積溫少,農作物的增産增收靠的正是機械化的快速精準作業,與農時拼搶出來的。這幾年國家的惠農政策好,農機補貼實惠,他不進種糧掙了錢,還靠農機作業賺了錢。

  孫文斌:一年機械作業費這些車下來以後得一百三四十萬,交完七八十萬的貸款以後,還能剩幾十萬。

  解説:眼下在黑龍江墾區,爭著買最先進的大型農機的設備已經形成了新的趨勢,原因有三,國家的惠農政策的鼓勵,勞動力價格的大幅度提高,以及農民對農機作業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使得全墾區的農機每年以10%到15%的速度更新換代,去年農機裝備投入25億元,今年達到了26億元。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