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平均首募規模不及2008年熊市

2011-09-20 08:40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王思羽

  今年基金、私募和券商集合理財産品發行艱難

  三季度以來,新基金髮行愈發艱難,首募規模日益萎縮,“迷你”基金頻現。同花順數據顯示,7月1日以來成立的36隻新基金平均首募規模為10.65億元,較上半年的16.64億元平均規模大幅縮水。今年新成立的142隻基金平均首募規模為15.12億元。私募和券商集合理財産品發行也陷入困境。

  這意味著,目前的基金平均首募規模不僅大幅低於2010年的21.30億元和2009年的31.89億元,也低於2008年熊市時的基金平均首募規模18.2億元。

  不少基金募集規模掙紮在2億元成立生死線上。據統計,今年募集規模不足3億份的基金多達9隻。一些基金為能成立,不得不延長募集期,今年以來延長募集期的新基金有10隻。新基金髮行的“迷你”記錄也屢被打破,日前一隻債基僅獲得2.21億元發行規模,勉強通過2億元成立底線。

  券商集合理財産品的處境與公募基金基本類似。WIND資訊顯示,以推廣日期計算,前8月券商共發行76隻産品,發行總份額503.5億份,高於去年同期的57隻産品和472億份發行總數,但今年以來單只産品平均發行額為6.6億份,低於去年的8.3億份,可見發行難度上升。

  私募産品發行愈發艱難。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9月以來僅有9隻私募産品成立,其中5隻為非結構化産品,4隻為結構化産品。相比7月、8月,新産品成立數量呈逐月減少趨勢。海通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7月有32隻非結構化産品成立,而8月只成立24隻;7月有25隻結構化産品成立,8月只有16隻成立。受影響更大的是TOT産品,數據顯示,7月有1隻TOT産品成立,而8月TOT産品零發行。

  業內人士表示,在基礎市場缺乏賺錢效應的情況下,無論是公募基金,還是私募産品或券商集合理財産品,發行遇冷成為必然。各家基金公司為了維護自己的份額不被搶佔,不得不咬牙堅持,新基金髮行數目急劇增加,反過來進一步稀釋了單只基金髮行規模。也有市場人士期待,發行極度低迷時也許孕育市場否極泰來的希望。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