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風險向A股蔓延 股票或成還債新出路

2011-07-19 08:43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編輯:王思羽

  A股市場上,實際控制人為地方國資委或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有622家,市值達到約2.7萬億,如果銀行、債券等直接和間接融資渠道受控,那麼這些公司的股票或可成為地方籌資還債的新出路。

  漠南(化名)和地方政府沒有任何關係,但和上市公司存在交易聯繫。嚴格意義上説,漠南只是個仲介,從3月份開始,漠南和他的投資公司已經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接下了幾十家“大小非”(指大額小額限售非流通股)的上市公司股權,其中有不少是地方國資背景的企業。

  漠南並不覺得這有什麼異常,也並未多想生意為何突然如此好做。“就是最近幾個月,從3月份開始交易量劇增。”在北京朝陽區的一幢甲級寫字樓裏,漠南漫不經心地説。

  和仲介的漫不經心相比,市場人士對此卻異常警覺。消息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3月份正是中央為清理地方融資平臺不斷放出消息的時候,直到7月份審計署公佈全國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額度,這期間,大宗交易每個月都過百億元。

  《中國經濟週刊》通過A股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持股市值統計,地方國資委和地方政府控制約2.7萬億元市值。上述消息人士表示,若銀行、債券等直接和間接融資渠道受控,則很有可能借用股市進行圈錢或拋售。

  上半年大宗交易超690億元

  漠南真正的工作時間是每個交易日的3點至3點半,其他時間則都在尋找獵物。

  2008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佈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簡單地説,就是令A股市場聞風喪膽的“大小非”們每月通過二級市場減持股份將被限制,一旦減持股份超過總股本的1%,就必須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減持。

  大宗交易的本意是買賣雙方商定好數量、價格,通過交易所的通道進行股權轉讓。隨著大宗交易市場的活躍,一些嗅覺敏銳的炒家們發現,交易是需要仲介的。

  據漠南介紹,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撮合賣方和接盤者,從中牽線搭橋。大宗交易的特點是可以折價交易,就是指成交價格會比當天二級市場的收盤價格低。

  “低折扣、高回扣是業內比較流行的做法,但主要是針對‘大小非’。”漠南説,所謂“低折扣、高回扣”就是買賣雙方在私底下約定一個交易價格,同時再約定一個在大宗交易平臺的交易價格,真實的價格會遠遠低於大宗交易平臺的價格,這裡的差價就是仲介的利潤。

  “我們一般是以九折左右的價格拿下股份,再賣掉。”漠南説,“如果要賣股份的機構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這筆大宗交易的業務就會比較有空間,大股東對公司的情況很了解,我們對買下股權就更有把握,如果未來一段時間上市公司會有比較好的基本面變化,那麼我們就不會在折扣上太多計較。”

  而最近一段時間,漠南發現,其接觸的希望減持的股東裏,國資背景公司的“大小非”在不斷增加。

  據萬得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滬深兩市大宗交易平臺上成交總量72.26億股,成交金額690.62億元,而2010年上半年的成交金額僅207.6億元,2009年的全年成交金額才為642.5億元。而且其中,今年2月份成交額還是61.7億元,3月份突然發力突破14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年初起截至7月11日,在622家擁有地方政府和地方國資委背景的上市公司中,有111家進行大宗交易成交金額達到94.46億元。

  就個股而言,北京市國資委控股的昊華能源大宗交易金額最多,達94763.42萬元,其後依次為中泰化學、大連國際、華泰證券、格力電器、湘電股份、桂林旅遊、洋河股份、江淮汽車、陜鼓動力。

  中信證券分析師盧剛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目前的情況看,今年大宗交易的額度必將創出歷史新高。

  幕後推手是地方債?

  大宗交易成交金額的暴增趨勢在讓市場感到詫異的同時,更讓人們疑惑,誰是背後的推手?“成交金額的暴增一定程度上和地方政府債務有所關聯。”東北某省一位金融系統官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一年幾百億的大宗交易金額能解決動輒上千億的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問題?“看起來不可能,但實際上,各地的地方債務並非全部都要還,眼前需要的估計也就是幾百億。”上述官員透露,地方國資的確有通過減持部分國企上市公司股權,以緊急應付地方債務清理中出現的危機情況。

  雖然通過大宗交易市場的成交披露資料很難判斷賣方的具體身份,但從被成交的上市公司角度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多家地方國資控制下的上市公司都出現在6月的大宗交易成交名單中。

  中投證券根據上市公司的減持公告和均勻減持模型測算表明,5月發佈了減持公告的上市公司股東共減持5億股,環比大幅上升108%。從被減持上市公司的股東性質來看,國有股東減持佔比約為55.4%。這一比例創出近三年來的新高。

  上述官員表示,隨著中央政府對於清理地方政府債務的力度不斷加大,一些問題嚴重的地方政府必然要“想辦法和對策”。

  助推A股下行?

  分析人士認為,在地方政府債務的各方影響下,市場已經顯現出了對地方政府的“不信任”。

  7月11日,財政部代理招標今年首批11省市共兩期地方政府債券,出乎很多人意料,三年期地方政府債因未招滿而首現流標。而地方政府債是以地方政府為償債主體發行的債券,由於由財政部代理髮行,其信用程度和國債基本一致。區別於城投債、市政建設債,其發行主體是地方政府旗下設立的融資平臺公司。

  盧剛坦言,雖然地方政府債流標與地方融資平臺償債能力無直接關聯,但“近期關於地方融資平臺還債能力不足的傳聞還是會對招標結果産生間接影響”。

  和地方債遭遇流標相比,作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之一的城投債更是“委屈”。就在雲南省延期還貸事件被曝光當天的7月6日下午,臨近收市還差1分鐘,重慶交通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10年公司債券“10渝交通債”突然遭遇打壓,現券凈價瞬間從97.98元直落近8元,收至90.3元。

  當天,滬、深交易所企業債券市場多只企業債券或在盤中或在臨近收市時,均受到打擊。從遇襲的債券品種上看,多數為2009年以來發行的企業債,其中以地方城投公司發行的債券居多。

  一家基金公司的研究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由於地方債務清理問題在近期集中被曝光,所以大多數機構對於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各種債券都保持謹慎的態度。

  更為重要的是,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原本就受到中小板、創業板“大小非”巨大減持壓力衝擊的A股,在地方政府和地方國資股東套現衝動之下,繼續下行的風險依然存在。(《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劉永剛)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