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資本闖世界溫州試點掀漣漪

2011-01-14 15:06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程軼文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我國外匯儲備達2.85億美元。當政府集中運營管理外儲資産成為一項日益艱巨的任務同時,《溫州市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方案》獲批的消息也公之於眾,在較為有限的民間外匯資金蓄水池中掀起了一陣漣漪。

  專家驚嘆“尺度頗大”

  2011年伊始,《溫州市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方案》獲浙江省政府批准實施,方案允許擁有溫州戶籍的個人申請直接投資在包括香港在內的海外市場,投資範疇限制為非金融企業。單項投資額上限是300萬美元,每人每年投資總額不準超過2億美元。

  “這個額度可不小啊,一般中小型銀行的Q D II規模也就在5億美元左右,”不少市場人士在接受採訪時感嘆道。

  “這次小規模地允許個人在境外做股權投資包含多方面意義,”招銀國際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鄭磊向記者解釋,“一方面,其實質是資本項目開放的試點,而資本項目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須步驟,現在慎重地邁出了第一步,對今後有著重要借鑒作用;另一方面,相較于金融投資,實業投資風險小、意義大,是非常不錯的嘗試。”

  事實上,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公開表示,將進一步深化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其中就包括,對現有的資本項目法規進行整合,逐步構建簡明清晰的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法規體系。

  雖然周小川所透露的資本項目開放的步調並未超出過去所定的原則,但在當前實施則具有指標意義。安邦諮詢董事長兼首席研究員陳功向記者表示,開放資本賬戶出於我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自發需求,在這一領域漸進開放措施,或許是開放壓力和阻力博弈之下明智且現實的選擇。

  企業直呼“提振人心”

  面對2.8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國央行廣州分行副行長徐諾金日前撰文指出,要規避和化解貨幣儲備帶來的經濟損失,實行更優化的外匯儲備結構,確保儲備資産保值和增值。

  為實現這一目標,擁有3000億美元資産的中投正在轉向多樣化投資,先後涉及礦産、能源、房地産等多個行業。然而,在中國主權財富基金積極去海外收購企業、向資源領域進軍的過程中,引發了部分國外人士的質疑和顧慮,甚至遇到了一些壁壘。

  “走出去的企業往往主要以大型企業為主,不妨給中小型企業匹配一定額度的外匯信用貸款,鼓勵和支援更多民營企業去海外收購,”致力於中非農業、能源領域牽線搭橋的中國通鑒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曹鴻如建議,“這樣一方面在消除別國戒心的情況下,提升國內企業的綜合實力;另一方面,投資主體多元了,也優化了我國外匯儲備結構,提高了投資效率。”

  如今,這一“藏匯於民、藏匯于企”的思路終於在溫州開了先河。絲綢之路控股集團董事長淩蘭芳聽聞該消息後笑言:“估計個人投資申請的背後大部分是些小型企業。2億美元可以在國外買工廠、開餐館、開皮鞋廠等等,鼓勵讓資本闖蕩世界,這是對民間資本活力的一種肯定。”

  淩蘭芳還向記者表示,這個新規傳遞出了幾個信號:一是國家希望引導外匯流向海外,二是決策層發出了資本賬戶將逐步開放的信號,三是一定程度上鼓勵更多溫州地區的小企業能夠走出去。

  在身為浙江省優秀創業企業家的他看來,之所以在溫州試點,因為溫州地區的資金向來暗潮涌動,此次放行對外投資可謂“順水推舟、順應民意”。(有之炘)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