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銀行理財業務或將面臨存貸款直接衝擊

2013-05-14 13:28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王偉

  主持人:本報記者孟揚 特邀嘉賓:招商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劉小臘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銀行理財業務規模快速增長,迅速成為國內財富管理業務中的中流砥柱,也充當著商業銀行轉型的急先鋒。但是,隨著社會融資結構的深刻變化、利率市場化的持續推進、大資管時代的到來,銀行理財業務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商業銀行將如何進一步激發銀行理財的活力,未來銀行理財業務的創新方向又在哪?為此,記者特邀來自商業銀行的專業人士展開對話。

  主持人:由於國內商業銀行理財很好地契合了宏觀經濟的變遷、社會融資結構的變化以及客戶旺盛的財富管理需求,所以一經問世,便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銀行理財運作不透明、風控不到位等弊端也不斷暴露。您如何看待目前銀行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

  劉小臘:由於銀行理財産品主要承擔穩定存款、騰挪信貸額度的角色,再加上分業經營格局和剛性兌付的約束,各家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難有差異化的動力,理財産品同質化現象非常明顯。從産品類型看,銀行理財主流模式還主要是類存款型固定收益類理財,産品期限、風險特徵描述都高度相同;在類基金産品和結構化産品方面,國內各家銀行也基本上是大同小異。從資産配置看,投資品種主要集中在債券、信貸資産等,甚至連規避監管的路徑也都高度一致。

  理財業務高度同質化,必然引發激烈的價格戰,目前國內銀行理財市場上的硝煙四起便是明證。造成理財模式高度雷同的本質原因是,國內理財市場發展的時間較短,技術含量不高,理財産品主要集中于類存款型固定收益類理財,運作模式容易複製。

  考察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模式,理財資産池在風險轉移上仍有缺陷,銀行被認為承擔著隱性擔保職責,所以更無從談起“根據投資收益決定理財産品價格”這一財富管理的最基本準則。目前,由於銀行理財資金運作過程不透明,由投資帶來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交易對手風險都要由銀行來承擔,這與真正的財富管理明顯相背離。

  主持人:您認為現階段銀行理財業務遭遇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劉小臘:從2012年央行非對稱降息,以及央行多次的政策表態來看,利率市場化已是離弦之箭,存貸款利率的完全放開已漸行漸近。一旦存貸利率徹底市場化,銀行理財業務反過來就面臨存貸款的更直接衝擊,不得不改弦易轍,向結構化、基金會和證券化方向轉型。

  此外,自2012年5月份以來,資産管理行業迎來了一輪監管放鬆、業務創新的浪潮。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權益類和另類投資領域處於優勢地位,隨著股票市場的發展成熟和依託其上的衍生工具層出不窮,這些産品在收益方面較目前的銀行理財産品競爭力更強,勢必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形成巨大衝擊。

  主持人:作為國內“大資産管理”業務的一個組成部分,商業銀行在謀求理財業務的未來發展時,首先需要明確其戰略定位。您對未來理財業務的發展模式有何建議?

  劉小臘:結合國外的發展經驗、國內的金融格局以及銀行理財的發展實踐,我認為,“核心+衛星”作為未來理財業務的發展模式是可行的。

  所謂“核心”,就是指銀行要緊緊圍繞“固定收益”核心業務領域,開展理財業務。在固定收益領域,國內市場有兩個大的發展方向,一是債券市場擴容,二是資産證券化。在債券市場,銀行具有傳統優勢,無論是在一級市場上發行債券,還是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債券,銀行都是最具市場影響力的參與主體。對於資産證券化,商業銀行在貸款提供、資産支援債券發行、會計清算、資産支援債券交易等方面都是最廣泛的參與主體,同時,銀行還具有信貸資産風險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這一切均為銀行發展固定收益類的理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謂“衛星”,就是指銀行要充分借助外部資管機構,充分借助衍生工具,充分借助優勢交易地位,做大做強銀行理財業務。首先,加強與券商、基金、保險、信託、私募等資管機構的合作,通過角色和業務的互補,大力發展權益類理財業務。其次,要充分發掘銀行在衍生交易領域的優勢,大力發展結構化理財業務。最後,銀行要充分利用優勢的交易地位,大力發展跨市場套利理財業務。

  主持人: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持續推進,理財産品創新層出不窮,理財産品格局也將隨之重建。未來理財産品的創新點應該在哪?

  劉小臘:資産證券化、産品基金化和理財結構化將會成為商業銀行理財未來的發展方向。

  鋻於資産證券化業務複雜、涉及面廣、風險點多等特點,易於監管、可緊可松、具有“試驗田”性質的銀行理財産品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創新載體。目前商業銀行推出了一些“類證券化”的理財産品,其主要體現為銀信、銀證等通道類業務,未來將逐步向真正的資産證券化産品進行轉變,體現為風險的結構分層、現金流的結構重組等多種形式。

  基金類産品可以視為目前固定收益類理財産品的延伸和優化,它依然採用資産池運作模式,但操作過程更透明,資金由第三方機構託管,産品與資産池一一對應,根據資産池中資産的表現公佈凈值或收益,風險也由客戶承擔,銀行不做隱性擔保。因此,按凈值分配收益的理財産品成為國內主流商業銀行一致認同的理財市場發展方向,並可發揮銀行在資金清算領域一貫的傳統優勢。

  結構化理財是未來國內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一方面,一旦利率、匯率徹底市場化,必將引起國內理財業務模式的蛻變,基於利率管制的傳統理財業務模式勢必被高度市場化的存款所衝擊,取而代之的是基於風險定價的結構化理財業務模式。另一方面,結構化理財迎合了客戶多樣化投資需求,結構化理財産品的投資範圍廣、結構豐富,可以很好地平衡投資與投機兩者之間的搭配,在保障部分或全部本金安全的基礎上,通過掛鉤衍生産品,激發投資者的想像空間,使得投資者可以在不付出很大成本的基礎上,有機會投資于高風險、高收益領域,大幅增加産品的吸引力。孟揚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