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影子銀行”的利與弊

2013-03-31 07:55     來源:人民網     編輯:郭瑩瑩

  人民網北京3月29日電(記者 達昱岐)銀監會近日下發了一份名為《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這是銀監會對理財産品投資監管祭出的一記重拳, A股銀行板塊聞聲大跌。該政策的出臺也再一次將“影子銀行”問題拉回到公眾的視線焦點下。 

  據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估計,截至去年底,中國影子銀行的信用規模為22.9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去年中國銀行業貸款總額的34%,去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的44%。因此,“影子銀行”已成為金融體制改革乃至國民經濟發展中無法回避的一環。 

  “影子銀行”或為金融市場有益補充 

  中國經濟在從出口拉動轉向消費推動的過程中,需要有大量資金投入,而目前很多資金閒置在銀行儲蓄賬戶中,這就需要形成一種透明、有效的機制,引導資金投入到高收益、高回報的投資産品當中。“大家對影子銀行存在極大誤解,並有很負面的聯想。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在全球資本市場轉型的過程中,在幫助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影子銀行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貝萊德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勞倫斯?芬克如是説。 

  “房地産要融資,地方融資平臺發展基礎設施需要融資,民營企業也需要融資。這是回避不了的市場需求。”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沈聯濤在201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影子銀行”之所以在中國出現,是因為其背後有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巴曙松指出:“影子銀行是中國金融家在信貸投放存在嚴格管制、不同金融市場存在嚴格分割的情況下,發揮聰明才智開發出來的産品,它是市場的有益補充。” 

  風險不容小覷 

  沈聯濤同時也表示,“影子銀行”的一大風險是産權不夠清晰。“若出了問題,承擔責任的是個人、銀行還是政府?這需要有一個清晰的設計。”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目前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可能導致信貸過度膨脹。由於“影子銀行” 放大了銀行的信貸能力,在長期內,可能致使旨在控制銀行信貸擴張的監管政策失效。其次,可能對貨幣政策形成干擾。“影子銀行”的發展會影響貨幣、信貸等宏觀變數的既有軌跡,進而削弱傳統貨幣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再次,可能導致銀行信用風險的低估。“影子銀行”的操作可能使銀行的實際信貸規模被隱匿或被轉換為風險權重較低的資産,進而導致實際風險規模的低估和資本充足率被高估。最後,“影子銀行”存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 

  “影子銀行”如何控制風險? 

  摩根大通國際董事長雅各布?弗蘭克爾表示,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解決風險方式,就是資訊披露。“你看到的就是你拿到的,但是你看不到的可能就會讓你翻船”。所以披露資訊是關鍵。“受到監管的機構,像銀行,一般來説需要提供更多的資訊給投資者,這是法律規定。但是不受監管的機構也要提供資訊,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有競爭力,所以資訊披露是第一位的。”弗蘭克爾説。 

  “這不僅僅是一個監管部門的事,它已經上升到了法律的層面。”沈聯濤認為,從法律上厘清影子銀行相關方目前産權不清的問題,裁定風險由誰承擔,是中國發展影子銀行體系、防範風險的關鍵。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高連奎指出:“影子銀行”問題是史上最嚴重貨幣緊縮情況下的金融扭曲而已,這種扭曲導致了太多的金融亂象和風險,要治理這樣的扭曲,還必須從調整貨幣政策開始,監管只治標,不治本。 

  “影子銀行”——“硬幣”的兩面 

  “影子銀行”問題如同硬幣的兩面:一面是銀行負債方和資産方的雙重“表外化”,使得銀行內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出,成就了“影子銀行”資金規模的快速擴張,其系統性風險因而也備受市場關注;而硬幣的另一面則是在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未得到改善時,影子銀行也滿足了部分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的融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正規金融的不足,對國民經濟給予了必要的助力。因此,對於“影子銀行”既不可圍追堵截,必滅之而後快;又不可放任自流,任其恣意妄為。只有因勢利導,完善制度,加強監管,才能促使“影子銀行”良性發展,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