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經濟的“新常態”呼喚金融創新

2012-08-29 09:16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范樂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8日訊(記者康博 蔣詩舟 朱丹) “《財經》-宜信財富中國財富管理系列論壇——大眾富裕階層財富管理的挑戰與機遇”在北京召開。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王慶發表演講時描述了我國經濟未來的“新常態”,即我國人口結構拐點的顯現,或引起儲蓄率的下生壓力。境內資産形成積累速度放緩,境外資産形成也會受到影響。同時投資增速、GDP也會放緩。另外,外匯儲備、流動性創造也會減少。

  王慶指出,從未來看,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與調整,必然伴隨著傳統的工業的增長速度的放緩而放緩整個中國經濟。在轉型過程當中,同時維持比較健康增長的話,必須有效率的金融支援,要通過一系列的金融創新來實現。我們需要一系列的創新金融服務帶來創新的金融産品,從而引領整個金融行業的這樣一個變化。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王慶

  以下為文字實錄:

  王慶:首先非常高興有機會來參加這個論壇。

  我今天想用一點點時間,來談談我們的宏觀經濟可能出現的一些變化。以及對我們財富管理和其他金融創新可能帶來的影響,剛才在第一個環節大家討論問題的時候,往往是涉及到行業的變化比較多,然後設計到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如何看待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到底是一個特殊時期的一些現象,還是一個趨勢的變化,這個可能對於我們研究問題和從業人員,都是有幫助的,這一點我想用一個分析框架,探討一下是不是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狀態,或者新的常態,而且這個新的常態裏面,可能稱為一個主題。在這個會上向我們一些業界的新銳,可能對我們的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回頭看可能會起到歷史性的作用。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過去有哪些現象,這一點我很快和大家分享一下。

  實際在過去幾年,五年到八年以來,中國很重要現象,就是中國儲蓄率比較高,中國經濟很多的宏觀經濟現象,以及基本市場,金融機構的一些行為與高儲蓄是有關的。高儲蓄對於一個國家就可以形成資産,可以形成境內的有形資産,通過固定投資形成資産,另外一個是對外投資,形成境外的金融資産,一個國家如果有這樣一個儲蓄,比較高呢?就是有三種選擇,境內資産、境外的資産和境內金融資産。説簡單點在中國建鐵路,最後是買美國的國債,帶來高投資,有了高投資帶來高增長,在這樣一個高增長的環境下,我們注意到過去很多年中國的高增長,伴隨著中國的經濟,表現出是相對比較低的通貨膨脹,大家記住從2003年到2007年以來,中國通貨膨脹,實際上不到2%,通脹也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很重要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的擴張是投資推動的。當投資形成一個需求,這個需求是帶動了經濟的增長,然後通貨膨脹的壓力,但是隨著投資的形成,形成了産能,這樣在中國形成一個非常獨特的增長,高增長是伴隨著底通脹,這跟很多國家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另外一方面,在境外金融資産的投資,但是基本上是外匯儲蓄當中存在的,中國有資本帳戶管制,首先賣給中央銀行,這樣從老百姓角度呢?中國是沒有境外資産的,但是從中國的國家整體來講,是有境外資産的,就是境外的金融資産,這就形成了流動性創造,也就是中央銀行要購買外匯,通過印人民幣,形成這樣一個流動性,這個流動性對於老百姓來講,是對內的財富,但是沒有對應境內的實物資産來對照。一方面有形資産,另外一方面,過去好多年中國經濟流動性過剩,在這樣一個背景,加上中國資産市場部發達,長期資本市場的壓力,中國股市達到六千點,過去幾年,一直到現在房地産價格一直上升壓力,揮之不去,中國經濟如果有過去時的話,過去時就有這樣幾個特徵,相對較低的通脹,還有資産價值上升壓力持續存在,這個我想大家關注經濟,尤其過去十年以來,大家還是記憶猶新的,當前面臨的現象也許恰恰相反,這裡面核心中國又很高的儲蓄,這個儲蓄是不是給定的,我想是給定的,因為中國高儲蓄,是由中國人口結構造成的,人口結構,中國在過去的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三十幾年,中國人口結構發生快速變化,表現在年輕人口,工作人口比重上升,帶來高的儲蓄,而結構迅速變化,很大程度上跟中國執行的計劃生育有關,計劃生育政策,在任何國家人口變遷是一個慢過程,在中國是一個快過程,中國人口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年輕化到老齡化在中國幾十年産生,在中國表現高儲蓄,中國高增長本身也會形成高儲蓄,主要是因為人們消費習慣是有黏性,我們老一輩生活水準改善,消費是很難改變搞得收入增長,另外銷售行為,沒有發生同步變化,出現了高儲蓄。

  所以,根源在於中國的儲蓄的豐富,所以在這樣一個宏觀背景下,中國的過去式的宏觀經濟形式的核心標誌和核心就是金融壓力,高增長不難,控制膨脹不難,最艱難如何抑制資産上升趨勢,這樣的環境下,金融壓抑對利率進行管制,金融機構進行管制,對金融産品進行管制,因為中國有足夠的錢,在金融壓力下,限制機構限制居民,限制企業的杠桿上升,由大的商業銀行控制資源,底價獲取儲蓄資源,然後投資,投到一些領域,然後再這種情況下,也不需要創新性的産品,創新性的金融機構和反映市場供求的利率來提高這個資産配製效率和資金配製效率,這是中國過去宏觀經濟的過去式。

  但是這個過去式似乎已經的確是只能描述過去了,因為中國人口結構拐點,已經顯現,中國人口結構拐點已經顯現,從這一張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口結構的一個指標就是生産者和消費者的比例。所謂生産者就是人口在年齡在16歲到60歲之間的比重,佔整個16歲以下以及60歲以上比重。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拐點出現,已經表現出了影響,中國儲蓄率已經觸點,已經有下生的壓力,這樣的環境下向前看,對中國經濟有生産壓力,分享一個看法,是不是中國經濟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狀態,這個新的狀態,跟過去不一樣的。這樣一個狀態下,也許我們需要對未來做一些新的思考,尤其選擇行業,選擇這個發展的方向,對於企業來講,尤其這樣一個環境尤其重要,這個環境特點,人口拐點出現,出現以後儲蓄率開始下降,儲蓄率開始下降的話,根本的原因呢?在於計劃生育政策造成人口結構變化,同時是助推中國經濟增長很重要的決策,也是形成一個負面形象,儲蓄率下降速度比較快。有一個快速的儲蓄率的下降,可能境內資産形成積累速度放緩,境外資産形成也會受到影響,境外金融資産積累也會放緩,如果境內放緩的話,投資增長速度放緩,GDP也會放緩,這樣的情況下,反而帶來通脹的上升,因為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隨著投資驅動增長的放緩呢,需求擴張,並不能夠帶來供應攻擊,中國經濟增長,伴隨著小額增長,這是很多國家出現的現象,主要因為供給方面速度放慢,新的常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現象。

  另外一個變化,外匯儲備減少,流動性創造也會減少,注意到過去一年以來,11年到現在,外匯儲蓄放緩,由此産生後續創造已經明顯下降。所以,中國現在出現流動性偏激,流動性減少會過去流動性過剩發生變化,股票市場發生變化,這樣一個環境下,流動性創造減少,另外一方面股市上壓力非常大,雖然在中國房地産市場上沒有表現突出,同時隨著人口結構變化,通脹高起,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中國經濟在未來新常態,可能標誌是較滿的經濟增長,較高的通脹,資産上升壓力明顯減弱。那就是因為我們月光族越來越多,生活習慣演變已經發生。這是我想強調的,在這樣宏觀環境下,中國經濟的政策環境的關鍵詞,恐怕就是金融創新,因為,只有當資金,只有當資金變得比較相對匱乏,比較緊張,同時要維護比較高的增長的時候,才提出要求,這個要求以有限的資金創造更快的增長,這就要求,投資的品質提高,這就要求資金的配製提高,如何提高,需要有更有效的金融機構,同時需要反映市場供求的資金價值,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新的變化,我們金融市場方面這些變化,包括PE的涌現,然後理財産品的多樣化,以及包括傳統的金融機構,開始向一些非傳統領域的擴張等等,這都是金融創新的表現,那麼最近一年以來的利率的市場化,也是這樣,事實上我們政策環境的變化,事實上反映的宏觀形式,需要我們中國經濟整體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投資效率,這就互換金融機構的創新,金融産品的創新和金融價格的市場化,所以我們由此來講,我們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刻討論理財,討論新的金融業態的發展進程,結論是很明顯的。

  這個金融創新,未來將會對中國經濟成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今天召開這樣一個會,這樣一個論壇,部分上來講呢,一方面是大家討論的一些問題,另外一方面,實際上也是讓我們有這個機會呢?來反思一下我們當千的宏觀經濟形式的變化,那麼為未來照准方向,從未來看,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必然伴隨著傳統的工業的增長速度的放緩,而放緩整個中國經濟,實際上如果中國經濟真正有效的實現這樣一個轉型,在轉型過程當中,同時維持比較健康增長的話,必須有效率的金融支援,這個金融支援要通過金融創新來實現。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需要向一系列這樣的創新,創新金融服務,帶來創新的金融産品,從而引領整個我們金融行業的這樣一個變化。這個變化本身,對於,中國維持一個還是相對較高的增長,在一個新的常態下,維持一個較高的增長,人們生活水準改善是至關重要,所以在這裡,我最後也祝願大家,把握新的常態,實現我們財富的保值和增值,也祝願我們在新的常態下,涌現出像宜信財富一樣的優秀代表。

  謝謝大家。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