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蕾:貨幣政策無需“非緊即松”

2012-03-14 09:07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范樂

  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並不表明貨幣政策鬆緊。對於周行長的表態,有不少人表示不能理解。還有人認為,當前控通脹已不是調控首要任務,放鬆貨幣政策水到渠成。筆者認為,這些觀點對貨幣政策存在認識誤區。

  首先,貨幣供應量增長並不意味著寬鬆貨幣。經濟增長帶來貨幣需求增長,貨幣供應量也需相應增長。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今年經濟增長目標是7.5%,筆者預計真實的經濟增速將高於該目標,達到8.5%—9%的水準,加上4%左右的通脹目標,2012年經濟維持正常運作,貨幣需求增長應為13%左右,貨幣供應量增長應與此相適應。如果經濟形勢不發生大的改變,今年貨幣供應量增長將維持在14%左右。滿足經濟正常運作的貨幣供應量增長,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的緊縮或是寬鬆。

  其次,存準率下降也不意味著貨幣寬鬆。每年根據經濟運作的貨幣需求增長,貨幣當局都會投放基礎貨幣。而投放基礎貨幣的工具無非是幾板斧:降低利率、公開市場逆回購、存準率下調、信貸規模擴大等。具體使用哪一個工具,或者幾種工具協調配合,央行會根據經濟運作的綜合指標決定。

  存準率調整與對衝外匯佔款有關。去年上半年,央行6次上調存準率,主要是因為在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的背景下,全球流動性過剩,加上人民幣升值預期較強,包括熱錢在內的資本流入規模增加。去年上半年,外匯儲備增加了2770億美元,按照當期匯率匡算,釋放出的外匯佔款約為1.9萬億元人民幣左右。6次上調存準率恰好全額對衝了外匯佔款增量,實施了央行的貨幣池思路,關緊了過剩流動性的閘門。應該説,上調存準率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緊縮,只是收回了資本流入造成的過剩流動性。去年下半年資本流入放緩,央行停止上調存準率,實際上未被對衝的部分外匯佔款充當了正常的基礎貨幣發行。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歐債危機形勢變化,人民幣即期匯率多次觸及交易下限,外匯佔款連續三個月呈現負增長,存準率下調彌補了本應由外匯佔款提供的貨幣供應量。

  因此,存準率是否會在今後下調,要視外匯佔款的變化而定。但貨幣政策是否轉向,更重要的是貨幣總量這個貨幣政策仲介目標是否變化。央行把2012年的貨幣增長目標定在14%的水準上,基本上匹配了9%的經濟增長和4%的通脹水準。只要貨幣供應量增長保持在14%的範圍內,不論存準率下調幾次,貨幣政策都不應理解為寬鬆。

  更重要的是,貨幣政策不是非緊即松。認為通脹形勢平穩銀根就要放鬆的觀點,是對貨幣政策缺乏基本的認識。貨幣政策作為宏觀調控工具,是要隨經濟形勢的變化而進行逆週期調整。經濟過熱導致通脹,貨幣政策會收緊;如果經濟大幅下滑,失業率上升,貨幣政策應寬鬆,以刺激投資和創造就業;但如果經濟平穩增長,並未過熱,也沒有衰退,貨幣政策就不應該過多干預經濟活動,製造經濟波動。

  貨幣政策作為宏觀調控的工具,已經有大約20年時間。除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高通脹,2004年的經濟過熱,以及2007-2008年上半年因為資本大規模流入造成流動性嚴重過剩,貨幣當局採取了緊縮的貨幣政策;在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和2009-2010年美國金融危機期間,貨幣當局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外,在其他經濟平穩增長的年份,貨幣政策都呈現穩健的態勢。

  當前通脹回落,貨幣政策應該回歸正常,而不是由調控通脹的緊縮狀態立即變成調控衰退的寬鬆狀態。如果貨幣政策的實施是“非緊即松”或“非松即緊”的交替,可能使本來平穩的經濟出現不必要的波動。(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 左小蕾)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