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中國內地銀行風險被“不良貸款率”掩蓋

2011-12-07 09:36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范樂

  隨著銀行業的“現金保護墊”逐漸變薄,中國經濟應對系統風險的能力被削弱———昨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召開全球電話會議討論中國銀行業的困局。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惠譽分析師Charlene認為,內地銀行的風險被“不良貸款率”掩蓋了,“這在中國是一個嚴重滯後的指標,讓人看不到問題所在”。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經濟日漸“失速”的今年,銀行業的不良貸款佔比仍在不斷下降。

  吸儲大關難以逾越

  僅僅三年前,中國各銀行還可以不把不良貸款當回事。政府4萬億元的救市計劃下,天量資金涌入銀行,惠譽分析師Charlene説:“當時貸出去的款能不能還,對銀行的影響不大;不良貸款率無論是1%還是20%,新涌入的存款都可以覆蓋所有負債。”

  時過境遷,今年銀行吸儲難上加難。首先是央行從上游收緊銀根。據惠譽估計,2009年至今年9月末,央行通過上調存準率凍結了4.4萬億元資金,經央票凈投放對衝後,仍有1.7萬億元的凈回籠。下游則是存款分流,國家對“影子銀行”體系採取默認態度,導致金融脫媒愈發強烈。

  今年上市銀行的三季報中,數家銀行存款增長停滯甚至負增長;銀行吸儲戰白熱化,據媒體報道,杭州有銀行承諾,100萬元存款只要“凍結”一年,就可獲得10%以上的高息。“高息攬儲是普遍現象,額外給儲戶的錢都從員工薪酬福利裏扣。”廣州一名國有大行支行行長抱怨,銀行職員表面高薪,其實工資全部挂賬,每個月都要扣掉一大筆。

  惠譽認為,明年吸儲仍將困難:央行不可能大舉放鬆流動性,怕通脹抬頭;若通過發行各種産品來補充現金,充其量也是從現有存款裏抽血———長期以來,銀行充沛的現金維護了中國經濟的穩定,如今這層“保護墊”正在變薄。

  “不良貸款率”是真實謊言?

  根據16家上市銀行的第三季報,各銀行普遍實現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雙降”。這裡出現悖論:經濟“失速”時貸款品質通常會惡化,為何中國銀行能逆勢而行?

  回答羊城晚報記者提問時,惠譽分析師Charlene表示,中國的不良貸款率是個“極端滯後”的指標。“貸款通常可以展期或重組,允許企業借新還舊或者發行債券 ,結果當然是不良貸款率很低。我們認為這會掩蓋真正的問題。”

  而瑞信證券研究所也曾公開質疑這個指標。其研究員以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把“息稅攤銷折舊前利潤”不夠支付利息的公司挑出來,將其債務額加總,發現佔去A股總債務的4.9%———如果連最不缺錢的上市公司都有償付問題,何況全社會的銀行貸款?

  分歧集中于一點:如果貸款人要借新還舊,其貸款算不算“不良貸款”?瑞信證券認為算;而據記者了解,國內銀行則往往不算,甚至不會將該筆貸款從“正常”降為“關注”。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銀行業也面臨不良貸款攀升的問題。但中國很快就加入了WTO,幫助經濟渡過難關。”Charlene説。

  明年銀行要過四大關

  上月末央行突然宣佈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Charlene認為,此措施釋放的資金量有限,但表明瞭領導層的態度,未來可以預期更多寬鬆政策。“這也表明經濟確實出現了風險,央行才會出手。”她認為明年中國銀行業面臨四大風險:

  一是地方政府、地産相關企業和中小企業無法按期還款,加重銀行負擔;二是存款增長進一步減速,導致資本外流。同時股市的反彈也可能導致“存款搬家”;三是通脹持續高亢。監管層還會維持銀根緊縮,等不到大規模放寬貨幣;四是流動性太緊導致銀行間市場被“凍結”,銀行在關鍵時刻無法從同行處得到融資。

  她特別提到房價風險。“雖然中國銀行對房地産的開發貸款佔比不大,但要考慮到很多行業跟房地産密切相關;有不少其他行業的貸款,實際也流入地産。”———前任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表示,房價即使下跌四成銀行都能承受,惠譽認為此説法低估了風險。(記者曾頌)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