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豐慧:人民幣過快升值難解通脹壓力

2011-01-31 15:01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程軼文

  進入2011年後,人民幣對美元快速升值。在當前情況下,力挺人民幣升值的人士認為,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促使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有利於産業升級,有利於克服過度依靠低端出口産業推動經濟發展的狀況。這些也許都有幾分道理,如果人民幣適度、緩慢升值,在中國出口企業能夠承受得了情況下升值,在給中國出口企業預留一個轉型時間空間基礎上的升值,確實能夠達到上述目的。但是,如果人民幣大幅升值,那麼,將使得無數出口企業來不及轉型就會在轉型升級中死掉,何談成功轉型呢?

  中國追求的是出口、消費和投資均衡發展,中國經濟從過度依靠出口轉到消費為主需要一個過程和時間。而目前消費啟動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和有待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等大環境,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渡期內,如果由於人民幣升值過快把出口一棍子打死,而消費又沒有啟動起來,那麼,對中國經濟無異於致命一擊。而目前,大舉投資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不可能重蹈覆轍,同時,房地産調控、環境壓力、節能減排、城市治堵對汽車業的影響等都在集中出現,出口這架馬車如果徹底減速或者停滯下來,那麼,中國經濟危機將就在眼前。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人民幣快速升值有利於緩解國內通脹。這種認識算是錯誤和糊塗的。人民幣升值確實能夠使得一些商品轉到國內銷售,增加國內供給,似乎對物價有一定的抑製作用。但是,細細分析,其實不然。中國出口到美歐的産品都是勞動密集型産品和低端紡織業消費品,這部分與國內同質化很強的産品在國內價格一直保持穩定,一部分本身就處在過剩狀態,一旦轉向國內銷售很可能造成産能過剩。國內物價上漲和通脹主要是蔬菜、糧食以及消費品價格上漲推動的。因此,對國內通脹不但起不到緩解作用,而相反還可能推高。

  目前中國通脹的總根源在於貨幣常年超發積累的流動性過剩。流動性氾濫、貨幣氾濫是總禍根。為了抑制通脹,貨幣政策正在採取大力度回籠市場流動性的對策。人民幣過快升值,已經吸引國際熱錢大肆進入中國,市場流動性大幅增加,抵消了貨幣政策回籠流動性的作用。同時,熱錢進入房市、股市,造成資本資産市場過熱和産生泡沫風險,進入農産品市場大肆炒作推高物價,助推通脹。所以説,人民幣過快升值並不能緩解通脹而可能推高中國通脹。

  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已經是有目共睹而不爭的事實。從去年6月匯改以來人民幣開始大幅升值,也幾乎是同一時期中國國內通脹開始加劇,CPI開始大幅攀升,事實證明人民幣升值對緩解通脹沒有任何作用。

  因此,為了中國經濟轉型順利進行,為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人民幣絕不能快速升值下去,一定要堅決控制住人民幣匯率,在中國經濟這個困難和關鍵時期不升值或者十分緩慢的升值。(余豐慧)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