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人民幣國際化過程應循序漸進

2011-01-31 14:43     來源:新華網     編輯:程軼文

  人民幣國際化和未來地位是第41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一大熱點議題。此間參加年會的中國知名經濟學家余永定30日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應該循序漸進,穩健推進。

  余永定説,美元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中佔主導地位,美元既是美國的本幣,又是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在這次金融危機之中,美元貶值給各國經濟帶來不少衝擊,世界各國要求改革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

  他指出,經濟學家們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向看法不一。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應該推動多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建設,這有助於打破美元在國際經濟與金融中的壟斷地位;也有部分經濟學家提出,應創建一種全新的穩健的超主權國際貨幣來取代美元的地位。對此,他認為,儘管學術界和各國政府在此問題上存在分歧,但現在還是有必要提出並討論改革方案,否則改革永遠無法啟動。

  余永定強調,人民幣國際化從長遠來看應積極推進,但也應漸進發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取決於市場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人民幣目前主要在貿易結算中使用,而在金融結算中使用比例不高。他認為,中國應該考慮經濟和政治等多種因素,根據實際需要決定是否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的“一籃子貨幣”。

  余永定表示,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的“一籃子貨幣”是綜合國力的一種體現,世界已經意識到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和中國貨幣的重要性,國外一些經濟學家也要求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呼籲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但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加入特別提款權,就要求人民幣匯率完全市場化,可實現自由兌換,這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

  “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個很長的過程,中國在國際收支中,保持著持續的雙順差: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導致了外匯儲備的持續增長。從宏觀角度來看,儘管中國以較高的成本吸收投資獲得了外國資金,但是這些資金最終又回到收益較低的美國國債市場。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縮小貿易順差,減少外匯儲備存量,”他説。

  余永定建議,當前中國經濟的重點應該是調整經濟結構,因為出口市場已經接近飽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需要從過去的出口導向型經濟轉變為內需消費拉動型經濟。(記者楊敬忠 劉洋)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