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彭文生:宏觀經濟持續向好趨勢不改

2011-01-31 10:58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程軼文

  日曆翻過新年,我國經濟以奮進向好的態勢跨進“十二五”開局之年。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表明,初步測算2010年GDP(國內生産總值)達到3979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個百分點。2010年12月份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53.9%,表明我國經濟處在穩步擴張的通道。記者近日對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和中金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二位專家表示,今年宏觀經濟持續向好趨勢不改,這是一個奮進的開局。

  宏觀經濟基本面向好

  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是主基調

  記者:展望今年宏觀經濟,必須回頭看去年的經濟運作,它是今年經濟運作的起點和基礎。如何評價去年的經濟增長?

  巴曙松:其實,數據很能説明問題。以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為例,2010年,城鎮居民家庭每人平均總收入21033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長11.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8%。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5919元,增長1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

  總體上看,去年我國農業生産穩定增長,糧食連續7年增産。工業生産平穩增長,企業效益大幅提高。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投資結構繼續改善。消費平穩較快增長,熱點商品銷售旺盛。市場物價同比上漲,食品價格漲幅較大。進出口總額較快增長,貿易順差有所減少。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貨幣供應量穩定增長,人民幣存貸款增量減少。去年經濟平穩增長,為今年宏觀經濟趨勢向好打下了基礎。

  彭文生:要強調的是,去年經濟轉型取得重要進展,結構調整取得明顯突破,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三大動力的配置比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010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7.3%,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資本形成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4.8%,拉動GDP增長5.6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7.9%,拉動去年GDP增長0.8個百分點,加在一起是10.3%。應該説,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的協調性增強。去年,最終消費加資本形成,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在92%左右,投資、消費對經濟的推動更加平衡。應該説,2011年,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當前,經濟基本面向好,經濟持續向好趨勢不改。

  通脹仍處於可控的範圍

  內外部價格上漲因素存在,短期通脹壓力上升

  記者:去年1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站在4.6%的位置上,通脹存在著一定的壓力。當前,由於國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價格上漲壓力確實比較大,人們對通脹有著較為突出的預期,這個問題該怎麼看呢?

  巴曙松:國務院40號文件下發後,控制物價上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由於影響價格上漲的一些根本性原因並未消除,一季度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依然較多,包括國際市場輸入型傳導壓力加大、市場漲價預期依然較強、節日需求增加、翹尾影響較大等,預計一季度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仍將高位運作。

  彭文生:短期看,通脹壓力將繼續上升。當前,食用農産品價格繼續走高。1月份前兩周商務部和農業部農産品價格指數繼續上漲,蔬菜價格在連續5周大幅下跌和2周基本持平後,近三周連續反彈。春節將至,使通脹壓力在1月集中釋放。預計1月份通脹創新高可能性較大。過去歷年的經驗顯示,春節前4個星期的食品價格會逐步升高,通脹環比可能會繼續攀升。通脹環比預計2月上升,3月下降,二季度平均環比可能會下降。在過去10年中的9年裏,二季度通脹平均環比(也就是4、5、6三個月的環比平均)都出現了下降。唯一例外的是2007年,而且二季度通脹平均環比只上升了0.2%。

  要説明的是,僅依靠翹尾因素判斷通脹年中見頂有失偏頗。翹尾因素對於預測整體通脹的短期走勢確有幫助,但是並非預測未來12個月通脹走勢的可靠工具。預測年中通脹走勢不僅要看翹尾因素,更要看各月環比走勢變化。

  巴曙松:還要關注一個外部價格因素的新變化。2010年12月,購進價格指數回落顯著,通脹壓力出現緩和跡象。去年12月份購進價格指數大幅下降6.8個百分點至66.7%,出現連漲4個月之後的首次下降。

  根據目前趨勢判斷,2011年的通脹仍然處於可控的範圍,目前通脹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一種可能的風險,與歷史上的高通脹時期相比,尚未形成全面高通脹的現實,而且當前的通脹主要集中在蔬菜和糧食、住房等領域,尚未全面擴散。參照歷史經驗對比,只要2010年底到2011年上半年不出現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導致農産品價格大幅上揚,2011年的通脹壓力會低於2007、2008年,但高於2004年,整體上的政策調整和緊縮力度可以參照2004年與2007年、2008年的中間狀態來把握。

  房價將反映真實需求水準

  抓住樓市調控契機,完善房地産平穩發展的制度建設

  記者:今年樓市的走勢,人們十分關心。去年4月以來,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引導下,樓市上漲的步伐得到了抑制,但國慶以後,樓市價格又開始較快增長。1月26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8項措施強化房地産市場調控,包括房産稅,對二套住房實行新的差別貸款政策,並大幅度提高保障房建設力度。怎麼看今年的樓市呢?

  巴曙松:去年,我國房地産業發展勢頭較好。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48267億元,比上年增長33.2%。全國房地産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40.55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6.6%;房屋新開工面積16.38億平方米,增長40.7%;房屋竣工面積7.60億平方米,增長4.5%,其中,住宅竣工面積6.12億平方米,增長2.7%。

  考察樓市,一方面要看到,房地産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對促進經濟發展貢獻巨大;另一方面要看到,房地産業的發展要有序、有度,要同國民經濟發展水準相匹配,同人民群眾的收入和收入增長水準相匹配,同市場的實際需求相匹配。在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的引導下,今年的樓市價格將會進一步反映市場真實的需求水準。目前,重慶、上海著手的房産稅改革試點,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差別性貸款政策更能表現出真實的住房需求。

  彭文生:去年12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6.4%,漲幅比11月份縮小1.3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3%。從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和全國房地産開發景氣指數來看,樓市價格上漲的步伐還是十分明顯的。由於市場存在著較為強烈的通脹預期,今年樓市價格可能還會有一定程度的上漲。長期來看,必須把過快增長的房價降下來。

  過去,我們強調短期政策調控,往往忽視了長期制度改革。今年,應當借新一輪樓市調控這個市場調整的契機,完善促進房地産市場長期平穩健康發展的相關制度。

  宏觀調控要積極穩妥,審慎靈活

  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今年要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我國今年宏觀調控將呈現哪些特點呢?

  彭文生:當前,國民經濟正處於由回升向好向穩定增長轉變的關鍵時期。按照中央部署,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宏觀調控,首先是管理好通脹預期。把2011年的物價上漲控制在預期目標之內或者預期目標左右,需要採取增加供給、調控需求、疏通生産流通、調控市場措施,還要管理好通脹預期。其次,樓市調控,要減少而不是增加經濟波動。要把價格控制在合理的水準,並反應市場的需求。任何形式的房地産調控都要以抑制地産泡沫、防止對經濟波動帶來過大衝擊為目標。

  巴曙松:宏觀調控的長期目標是引導經濟將進入平衡、溫和的趨勢性增長。從目前的趨勢看,從季度的同比和環比來看,與2010年不同季度的環比波動過大相比,2011年GDP增速波幅比較溫和。總體上,前三季度溫和上升,三季度可能是全年同比的高點,略超10%,四季度呈現小幅回落,市場預期GDP增速都將保持在9%—10%左右的窄幅區間內波動。

  今年的宏觀調控,還要特別注意經濟運作中的一些新特點。一是經濟增長上行風險大於下行風險,基於2010年四季度強勁的增長態勢,2011年經濟在特定季度過熱的可能性不容忽視,其中一個動力是2011年的“十一五”和“十二五”的銜接之年,從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看通常存在很強的週期擴張衝動,二是外部經濟如美國的復蘇可能會超乎當前的預期帶動,三是到目前為止的緊縮措施力度有限,實際上滯後於物價走勢,緊縮力度和節奏稍顯滯後。(高雲才)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