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輝:中國最好選擇連續50個基點的加息節奏

2011-01-10 16: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程軼文

  2010年年初研究機構的一致判斷是,2010年中國物價的形態是中間高兩頭低,先前做出這個預測判斷,大家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中國2009年四季度以來收緊貨幣的力度要保持持續,並貫穿2010年全年。

  我們看到,2010年1至4月份,貨幣當局曾經試圖加強從市場回收流動性,2010年1至4月份央行從市場凈回收流動性4477億。但是,隨著歐債危機加劇以及對國內經濟所謂“二次探底”的過度擔憂,央行2010年三季度在公開市場凈投放頭寸9470億,加上2010年6月19日匯改重啟,外匯佔款猛增1萬億,在整個2010年三季度市場投放的凈頭寸增加1.9萬億之巨。

  故此,2010年8至11月CPI環比逐月加速:0.6%、0.6%、0.7%、1.1%。判斷經濟指標的態勢,環比數據比同比數據要重要得多,因為同比變化所反映的是過去12個月的變化的累積,而環比變化所反映的卻是最新態勢。

  在發改委限價令的督導下,2010年12月份CPI環比增幅可能下降,但是連續四個月的高環比,已經將2011年上半年的翹尾因素變得很“難看”。2011年1月份就高達到3.6%,1至7月份翹尾大體在2.4%至3.7%之間波動。如果2010年下半年新漲價的態勢延續至2011年上半年,保持在3%至4%的水準,2011年上半年CPI將會直接挑戰6%至7%的高位,數據觀感上對中央銀行構成很大壓力。

  多數預測認為,2011年的信貸指標與2010年最初核定的7.5萬億相當。但如果2011年中國經濟不會發生有效減速的話,總的信用供給規模不會減少。因為信用規模和經濟總量增速有穩定的數據關係,信貸不能滿足的部分,必須有其他信用供給方式來滿足,債券市場是一個考慮,短融、中票、私募企業債,甚至地方政府項目債放行都可能有一個大的增長。如果是這樣,中央銀行的上調準備金,除了讓銀行感受痛苦以外,其産生的宏觀效果將相當有限。不僅如此,中國銀監會的“宏觀審慎”的重拳也可能只是打在了棉花包上。因為銀行體系外的信用擴張彌補了體系內的收縮。

  數量調控不可能替代價格調控的功效。或許中央銀行完全明白其中的邏輯,但卻不能完全決定利率政策。目前看來,它多數時候似乎只能決定在準備金和央票之間做些對衝成本的選擇。

  如果中國的央行並無利率的實際自主權,每次被動加息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為啟動價格工具的效果,需要經過一個傳導的過程,關鍵在於要使得被調控者相信調控者堅決抑制通貨膨脹和資産泡沫的意圖和決心,然後做出相應行為的自覺調整,從而使得經濟指標達到政策目標。否則,價格工具的效果將難以顯現。

  現在市場主流的看法依然是,宏觀決策者選擇加息猶豫的時間過長,全局性緊縮政策更多顧忌資産部門利益(銀行、地産、地方政府),如此加息的成本會很高,為顯示抑制資産泡沫、經濟主動減速的決心,中國央行是否可以考慮選擇連續50個基點的加息節奏,這樣相信市場以後會自覺地進行調整,後期的調控成本就要減輕很多。(劉煜輝)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