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觀察:銀行理財可作利率市場化的“試驗田”

2012-06-26 10:35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范樂

  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已經有顯著效果,絕大部分應由市場決定的利率已經實現市場化定價,存款基準利率是當前最為關鍵的步驟。一方面,存款基準利率放開初期可能引發商業銀行競相提高存款利率,加大經營成本;另一方面,我國尚未實行存款保險制度,一旦金融機構發生支付危機,存款人的利益就可能得不到保障。因此,對存款基準利率的放開需要保持審慎。銀行理財業務可作為放開存款利率浮動的“試驗田”,通過公眾、市場機構和監管層逐步對存款利率浮動的認識和應對,為放開存款基準利率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並逐步實現存款基準利率放開。

  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是市場化存款利率的反映。從銀行理財産品的實質來看,它實現了公眾直接參與金融市場投資,並蘊含了一定的商業銀行信譽;而存款本質也是金融市場的一種包含商業銀行信用的投資品種,存款利率是投資者根據存款風險而確定的價格,二者性質相似。此外,大力發展保本理財産品的銀行有不少資本金較寬裕而存貸比壓力較大的銀行,因此很多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産品資金以結構性存款或直接納入本行司庫;非保本型銀行理財資金在産品募集期或到期後,也會在銀行形成部分沉澱存款,二者價格相似。因此,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與存款利率具有一定的相互參考性。

  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與金融市場關聯密切。銀行理財資金投資包括債券、PE等多類資産,其收益率與金融市場各類資産密切相關,銀行理財産品中不乏直接掛鉤基準利率的産品。同時,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市場化程度較高,能及時反映市場和政策變化。這既反映了市場的真實資金供求狀況,也包含了市場對通脹和貨幣政策調整的預期。特別是短期理財産品的收益率較高,顯示其對通脹更為敏感,相對同期存款定期而言,更能體現即時的市場資金溢價。

  銀行理財業務有望成為商業銀行探索利率市場化後經營模式的契機和平臺。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一大挑戰就是調整經營模式,實現投資、中間業務與信貸業務的互補。理財業務為商業銀行創造了迎接挑戰的平臺,它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領域,擴大了傳統的擔保、代理、信託等業務的規模,強化了結構化金融工具的創新,還通過跨市場、組合型的投資運作方式,整合了銀行在信貸及銀行間市場的傳統優勢,拓展了在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的投資空間,為銀行探索利率市場化後中間業務、投資業務和資産負債管理的有機結合提供了平臺。

  銀行理財業務也為監管層預見利率市場化將面臨的新形勢提供了可能。利率市場化對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監管層必須審慎推進。國際上實施利率市場化失敗的國家的經驗表明,利率市場化的成功推進需要以國內金融體系和監管模式較為健全為條件,並在合適的國際經濟環境中逐步推進。銀行理財業務的出現,為檢驗我國金融體系和監管體系應對存款利率自由浮動的能力提供了契機,便於監管層預見、預防風險,完善相關制度。理財産品發行成本的市場化管理,無論是對商業銀行還是對於監管機構順利適應利率市場化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從目前推進利率市場化所需的條件來看,其核心可以歸納為商業銀行實現市場化競爭、金融市場實現市場化傳導、客戶接受市場化規律。銀行理財産品在這三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對於第三點的作用顯著,有利於促使居民認識、認可、接受存款的收益與風險以及“用腳投票”的市場規律,為利率市場化的繼續推進打下良好的市場基礎。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