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發研基金會:匯改對經濟運作負面影響較小

2011-02-14 14:47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程軼文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昨日在北京召開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影響評估”課題成果發佈會,根據課題組的研究表明,2005年7月以來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成效顯著,匯改對宏觀經濟運作的負面影響較小,緩解了匯率和國際收支失衡,明確了産業結構的升級方向,也給外向型企業的升值轉型留出了時間,銀行業資産品質保持良好。

  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對課題組的成果表示肯定。他強調,匯率改革推進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國內外的經濟形勢和時機。他同時表示,外匯儲備是由中央銀行的負債形成的,在央行不管是企業賣匯還是老百姓把匯賣給銀行,在賣匯瞬間錢和人民幣就兩清了,等於央行買了美元,同時付了等價人民幣!外匯儲備不是財政的稅收,也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錢白交給國家,不管誰賣匯都會得到等價人民幣,企業和老百姓已經得到好處。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表示,2007年和2008年,人民幣兌美元每年升值了7%左右,與不升值的情況下相比,實際GDP只下降0.28個百分點,但是我國通貨膨脹率降低了0.42個百分點,工人實際工資上升了0.07個百分點、經常項目盈餘佔GDP的比重減少了0.28個百分點。從産業層面來看,匯率調整沒有對我國銀行業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對促進外向型企業升級轉型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外向型企業對匯率調整的承受能力要好于許多人的預期。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小濟認為,我們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遠遠沒有完成,許多重要的要素、商品價格不完全是市場定價。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靠單打一匯改調整進出口貿易是不現實的。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處長溫建東認為,中國經濟實體經濟的表現是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基礎,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勞動市場率快速的提高,一方面競爭力增強,一方面世界對中國的信心也提高了,吸引力也提高了,這樣的話,毫無疑問,國際就看好中國的貨幣,升值成為必然。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匯率水準的變化對銀行業的影響是挑戰和機遇是並存的。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匯率變化對銀行業影響是深刻的,主要體現在六項業務當中。他提醒,升值和匯率機制改革對商業銀行的資産品質風險需要引起足夠重視。(記者王慧梅 林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