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 關於我們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論壇 | 部落格
官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關於論壇 | 最新播報 | 視頻直播 | 重要發佈 | 重要講話 | 人物訪談 | 嘉賓風采 | 論壇花絮 | 評論反應
台灣網專稿 | 主題論壇 | 論壇城市 | 現場圖片 | 背景資料 | 關注海西 | 閩臺交流 | BBS | VIP | 第四屆 | 第三屆 第二屆 第一屆
  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圖片

涓滴匯流——兩岸鄉村農田水利建設交流會側記

時間:2013-06-26 11:51   來源:團結報

  160多位來自臺灣中南部的農民和農會、農田水利會成員,乘坐飛機來到金門,再通過“小三通”到達了廈門東渡碼頭。從廈門乘上大巴車,穿過近20個隧道,行駛約1千多公里的山路,終於輾轉到達了目的地——福建省三明市。

  6月17日至19日,這些臺胞來到這裡參加由民革中央、水利部聯合舉辦的第五屆海峽論壇兩岸鄉村農田水利建設交流會。

  一路上,爬山路、走田地、乘輪船……有臺灣嘉賓打趣道,這次終於實現了交通工具“水陸空”全體驗的夢想。

  6月19日,活動落下帷幕,部分大陸嘉賓與160多位臺灣客人在東渡碼頭依依惜別,這段特殊的旅程在他們心中烙下了深刻與溫暖。

  走進田間地頭

  6月16日,三明市萬安鄉將樂果蔬基地迎來了一批戴著米黃色草帽、有著濃濃閩南口音的臺灣鄉親。大家一邊走一邊觀摩,“大棚搭建的高度是多少”“一天要哪些時刻灌溉”“滴漏是怎麼處理的”……一串兒農業水利問題此起彼伏在一片片綠油油的田地。

  來自屏東的莊先生,堪稱是“最認真的學生”。儘管參觀的時間不長,但莊先生與當地的農民小夥兒在田頭交流至離開。莊先生説,他是種植芒果的,這次的交流會“最有趣也最有意義”,讓他真正走進大陸農民兄弟的田間,去了解觀察大陸的農業技術。

  在密密麻麻的“草帽群”中,不難發現一位步履略微緩慢、戴著墨鏡、穿著黑紅色相間的長裙的老婆婆。她雙手拄著登山杖,一邊看著田地裏的蔬菜,一邊與周圍的人探討種菜問題。

  聽她講出一個個農田水利的專業問題,也許你很難想像這位婆婆就是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這塊地上的菜種得太密了,不利於蔬菜的生長。在臺灣一般會把這小塊地再分兩排,這樣多出一條溝渠,更加利於灌溉。”張曉風與當地的農民説起臺灣蔬菜的灌溉方式。

  今年已72歲的張曉風,第一次走進大陸農民兄弟的田間地頭感受鄉土。她説,這讓她意猶未盡。

  在車上了解大陸

  儘管很多嘉賓並非第一次來大陸,但仍抓緊一切時間去打聽令他們好奇的事。一坐上車,一些臺灣鄉親開始問起一連串的“為什麼”。

  一位來自臺南農業聯合會的林會長,一上車見到記者就開始打聽大陸的高考制度以及大陸高校的情況。

  “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民革嗎?”由於很多臺灣嘉賓對民革歷史以及大陸民主黨派很感興趣,於是民革中央聯絡部副部長楊海燕便在行駛的汽車上給大家介紹了民革等八個民主黨派,以及大陸的多黨合作制度。

  “以前都不知道大陸原來有八個民主黨派,這次的行程讓我進一步了解了大陸。”臺中農業生産基地的張女士説。

  “你們每年分股得到多少紅利”、“這裡一間屋子一般多少錢”……6月18日,當大家來到泰寧縣農舍走訪時,臺灣嘉賓對於泰寧農捨得新管理模式很感興趣。當得知當地農舍聯合起來經營,並獲得很大收益時,大家都豎起拇指稱“讚”!

  “我們是‘親同’誒!”參訪過程中,臺灣嘉南農田水利會的王金標先生突然指著身旁工作人員小王的工作牌叫起來。王金標先生解釋説,“親同”就是同一個姓氏的意思。“咱倆都姓王,幾百年前也許是一家呢!”

  一份特殊的禮物

  “民革領導親接機,倍感親切與榮耀,生活起居照顧周, 水利建設互交流,成果豐碩相互惠。沙縣小吃齒留香,聞名全國人稱讚,大金湖上好風光,只嘆行程太短促,期盼來日再重遊。”

  一張白紙上,10行打油詩,胖乎乎的字體,配上可愛的插畫,落款為“嘉義劉魯義”。

  這是臺中農業生産基地種苗生産管理師劉魯義送給民革的一份特殊的禮物。

  説起自己的名字,劉魯義説,“顧名思義,魯代表我祖籍山東,義代表我在臺灣嘉義出生。我家現在還有親戚在北京,應該是在朝陽區。”他給自己的打油詩取名“滴水可成湖”,問其緣由,他説,“這次活動與水利有關,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水滴,匯聚到一起就會形成大力量。”

  確實,一顆水滴可以折射一束陽光,千萬顆水滴便能折射出萬丈光芒;一顆水滴也許渺小,可千萬顆水滴便能匯聚成湖、成海。而海峽論壇中的每一位鄉親,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顆顆小水滴,匯聚到一起,定能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聚集正能量。


分享到:
編輯: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