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第十六屆 > 評論聲音

臺灣社會各界:海峽論壇發出兩岸交流和平理性聲音

時間:2024年06月19日 10:47: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臺北6月18日電(記者章利新、王承昊)第十六屆海峽論壇吸引臺灣各界嘉賓約7000人參會,受到臺灣媒體關注。島內各界人士認為,本屆海峽論壇再次展現兩岸同胞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共同願望,在臺海形勢緊張動蕩之際發出和平、理性的聲音。

  臺灣《旺報》17日發表題為《由民間力量推動兩岸交流》的社評指出,賴清德上任伊始兩岸關係就急速惡化,所幸和平的理性力量開始發揮作用。和平穩定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期望。促成更多、更深的交流,才是民進黨當局該做的事。

  該社評指出,海峽論壇已舉辦16屆,不但促進兩岸間的溝通與交流,更解決不少臺灣農漁産品和中小企業所面對的産銷問題,對臺灣基層産業有明確的幫助。透過論壇相關活動,能為臺灣青年和中小企業爭取更多更好的機會,對臺灣都是好事,也深受觀光界、産業界和教育界熱切期盼。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劉性仁撰文指出,海峽論壇歷經16載,不論面對各種自然災害,還是面臨複雜嚴峻的臺海形勢,從未間斷,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此次海峽論壇展現兩岸同胞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共同願望。

  劉性仁認為,大陸力推擴大民間交流,民進黨當局卻對兩岸交流持續限縮,形成強烈對照。期許民進黨當局能換個角度看待兩岸關係,首先要維持住兩岸和平的環境,其次要創造兩岸交流的條件,加強民間的理解與相互欣賞,兩岸才有希望,才不會成為區域的麻煩及世界和平的包袱。

  臺灣雲林縣長張麗善此次首度出席海峽論壇,受到島內關注。她返臺後對媒體表示,她帶著善意和誠意與大陸方面面對面交流,也感受到大陸方面的善意。她大力推廣臺灣農漁産品,希望兩岸經貿交流更加綿密。兩岸需要有互信的機制和橋梁,期待和平是臺灣主流的共識。

  時隔5年,臺北市企業家菁英會副會長吳讚軒再次參加海峽論壇。他對記者表示,今年海峽論壇對與會臺胞的服務更加精進,這是大陸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的縮影。“論壇交流活動策劃更加精細、主題更為多元,涵蓋同名村、健康衛生、影視、體育等方方面面。我發現,臺灣年輕人參與的比例也更高了。”

  吳讚軒在臺灣從事企業經營外,還熱衷推動兩岸姓氏、廟宇交流。本次海峽論壇期間,他向多位大陸朋友了解相關情況,並到廈門周邊廟宇走訪。“海峽論壇是兩岸同胞一年一度深度交流的絕佳機會。當下兩岸關係緊張嚴峻,海峽論壇作為民間交流盛會,可以化解隔閡、增進了解,應該一直辦下去。”

  本屆海峽論壇的青年交流板塊共設海峽青年論壇、海峽兩岸體育嘉年華等13項活動,與會臺灣青年人數逾2000人。臺灣青年何家賢、蘇恒就在其中。

  本著想了解“大陸對臺灣同胞是什麼看法”的好奇,從事建築行業的何家賢今年跨越海峽,成為海峽論壇的“首來族”。參加論壇大會和兩岸基層治理論壇兩項活動後,何家賢的“好奇”得到了解答。

  “大陸自上而下,接待我們都十分熱情友好。”28歲的何家賢剛走出校園,海峽論壇期間在大陸認識了不少行業前輩。“大陸發展日新月異,大陸同胞都非常歡迎我們前來發展,願意為我們提供幫助。在大陸,我有被照顧的感覺,很有家的溫暖。”他告訴記者。

  自稱海峽論壇“常客”的蘇恒對記者表示,海峽論壇是擴大兩岸民間交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指標。今年分論壇變多了,視野更廣闊,覆蓋的島內民眾也更多了。“我會把在論壇上感受到的大陸的善意和發展機會帶回島內,希望臺灣年輕人能在大陸找到美好未來。”

  “但願人長久,兩岸共繁花!”臺灣資深媒體人白德華認為,觀察本屆海峽論壇可以看到,大陸方面積極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對比之下,民進黨當局政策短視,缺乏深謀遠慮。

【編輯 黃曉迪】
論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