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丹措姆:傳承門巴戲我有信心

時間:2009-03-19 12:51   來源:新華網

  (記者林建楊 徐松 拉巴次仁)在中國300多個地方戲曲劇種中,門巴戲恐怕是最不為人所知的戲種之一,因為它的觀眾僅限于大約7800名門巴族人。

  曾有一段時間,門巴戲遭遇傳承的危機,瀕臨滅絕。近年來由於文化的發展和政府的重視,它再現生機。如今它的傳承又多了一個幫手——全國人大代表、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麻瑪鄉鄉長白丹措姆。

  

資料圖片:山南門巴戲。圖片來源:中國西藏資訊中心

  “這是門巴族的歷史傳統文化,不能丟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培養更多的年輕演員。”35歲的白丹措姆説。

 

  資料圖片:2008年3月17日,全國人大代表、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麻瑪鄉副鄉長白丹措姆(門巴族)説,近年來,在黨和國家關懷下,我們門巴族群眾聚居的錯那縣勒布辦事處全力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呈現出經濟穩步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群眾生活水準逐漸提高的可喜局面。新華社記者 樊如鈞 攝

  門巴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絕大多數生活在喜馬拉雅山東南部的深山裏。其中600多人生活在山南地區錯那縣的四個鄉,即麻瑪、勒布、基巴和貢日,另外近7200人居住在林芝地區墨脫縣和林芝縣。“門”是指門隅,地名;“巴”是藏語尾碼,指人;“門巴”藏語意為生活在門隅的人。

  “門巴戲”又被稱為“門巴拉姆”,即門巴藏戲,因為它的劇本是直接採用藏文劇本。不過與藏戲相比,門巴戲保留著更為質樸的風貌,特色鮮明。據史料記載,門巴戲産生於西藏藏傳佛教五世達賴時期(1617-1682年)。

  長期研究門巴戲的西藏學者雲聰索朗次仁曾在2005年初表示,門巴戲面臨傳承的困境,“門巴戲師及個別演員都是老年人,壯年業餘演員只有幾個人”。2006年門巴戲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給予重點搶救扶持。

  2007年年初,錯那縣的門巴族人在傳承自己的戲種上邁出堅實一步。6名勒布鄉村民和3名麻瑪鄉村民聯合組成了一個9人戲班,兩個鄉終於再次擁有自己的戲班。

  白丹措姆説,1986年勒布、麻瑪兩個鄉成立時曾恢復門巴戲班,但之後不斷有演員離開戲團,出去務工或跑運輸,5年後戲班便基本解散了。

  自前年以來,新組建的戲班不但在藏曆新年等重大節假日期間在鄉里演出,他們還到外地表演。白丹措姆説,現在外出表演的機會越來越多,除了山南地區,戲班還在拉薩雪頓節期間演出,上過西藏電視臺。

  白丹措姆表示,戲班的重組發展與門巴族人的支援和喜愛分不開,也和政府的資助和扶持密不可分。按照規定,戲班人員在訓練和演出期間,每天可以得到20元的誤工補貼。另外,政府還出資為戲班購置新的服裝,並將門巴戲演唱的聲腔、唱詞和表演經驗等用文字記錄成書,積極搶救這一民間藝術瑰寶。

  “現在不少年輕人願意學演門巴戲,政府也希望培養年輕人投入門巴戲表演。”她説,在那個9人戲班中,三分之二的演員在40歲以下,最小的一位20來歲。

  儘管有年輕人開始對學門巴戲感興趣,但白丹措姆表示,演員力量不足仍然是門巴戲傳承的主要障礙之一,培養更多的年輕演員是接下來的主要目標之一。另外一個難題是當地政府缺少培養演員的資金。

  不過她仍然表示樂觀,“我有信心,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提高,加上國家和自治區政府的支援,門巴戲不可能滅絕,只會越來越受歡迎,得到更好的繼承。”她説,“我們希望它能更多地走出深山,讓更多的人了解它。”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