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創新

時間:2009-04-16 08:18   來源:甘肅日報

  我國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不僅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要動力。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既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又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

  改革開放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歷史前提。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30年前,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何去何從的歷史關頭,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針對“文化大革命”以及過去“左”的錯誤傾向,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我們黨自始至終注重以多種視角,從多個側面,不斷總結建設社會主義歷史的和新鮮的、中國的和外國的、成功的和失敗的經驗教訓,來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由大幅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的實踐探索和創新,引發了從多方面改變同生産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以及變革一切與之不相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的連鎖反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實現了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的深刻變化,從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新境界,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改革開放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實踐基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目的,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源泉和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理論的實現程度取決於實踐的需要程度,理論的深度和廣度是由實踐的深度和廣度決定的。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實踐,孕育和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一方面,新的實踐需要新的理論指導。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中,得出新結論,提出新的思想理論觀點。另一方面,實踐是推動理論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使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深化,這就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不斷發展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見,改革開放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直接動力、原動力,改革開放的實踐為馬克思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使馬克思主義更有針對性、更具實踐意義。

  改革開放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賦予了時代精神。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説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風雲變幻的國際背景下,我們黨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國際環境對我們國家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自覺地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運用到中國社會建設的實踐中,並以其求真態度,寬廣眼界,對時代的基本特徵和國際的發展大勢做了科學判斷,準確掌握當代世界基本動向和諸多領域現代化發展的最新動態,在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同時,又與時俱進地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發展。解決了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重大變化而處於相對弱勢的情況下,中國共産黨怎樣才能在全球浪潮中獨立自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怎樣才能加強黨自身的建設,使黨永葆生機活力而立於不敗之地的重大問題。歷史雄辯地説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對中國所處國際環境的科學應對,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豐富發展的時代折射。

  改革開放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豐富了民族形式。鮮明的民族形式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只有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顯現出巨大的生命力。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作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偉大實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豐富的資源。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了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推進和深化,不斷地賦予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的內容和形式,使之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徵。比如,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發展理論具有中國特色;通過轉變理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使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建設理論具有中國特色;通過“一國兩制”的實踐,實現香港、澳門順利回歸,使馬克思主義的政權建設和國家統一理論具有中國特色;通過實踐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科學發展,使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具有中國特色,而這一切都使得馬克思主義充滿著中國個性、中國色彩。

  總之,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30年,也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創新的30年。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康民 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教授)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