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標準也是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重要問題。昨日,央視《每週品質報告》稱,目前,某些行業産品沒有品質標準,造成監管難的局面;同時,在一些標準中應用的落後檢測方法,也使造假者鑽了空子。對此,代表委員們建議,新的食品産品、新的工藝,包括制假企業新的造假水準,應及時跟蹤,制定和相關標準。
化粧品用珍珠粉無標準
去年9月,浙江一些廠家用貝殼粉冒充珍珠粉銷售,被曝光後,當地政府組織執法部門對珍珠粉市場進行了清理整頓,並建立了珍珠産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希望以此來鑒別珍珠粉真偽。在實踐中研究人員發現:雖然藥用珍珠粉可以通過《中國藥典》來衡量品質好壞,但化粧品用珍珠粉卻沒有國家品質標準,而這一層次的珍珠粉的市場需求卻是最大的。如果沒有國標作為認定依據,即使能將珍珠粉和貝殼粉區分開來,其結果也不具備法律效力,不能作為執法的依據。
蜂膠標準存“漏洞”
一些行業雖然已有品質標準,但由於造假技術的不斷更新,原來的標準已經不能作為判定産品合不合格的依據。曾遭曝光的“蜂膠造假”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被曝光企業提供的原料蜂膠的檢測報告上顯示:提純蜂膠的總黃酮含量完全符合國家標準。而事實上,造假者是在樹膠裏添加了蘆丁、槲皮素等黃酮類物質,人為提高了總黃酮含量。
蜂膠國家標準規定,只要總黃酮含量達標蜂膠就判定為合格。而據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胡福良介紹,蜂膠品質控制的指標主要看類黃酮和多酚類,這兩大類化合物在樹膠和蜂膠中同樣都存在,這就讓造假者鑽了空子。全國人大代表王填為此呼籲,像蜂膠這類新興的保健品行業,由於原料新、工藝新,其標準的修訂尤其要及時。王填還舉例説,橄欖調和油標稱有很多橄欖,“但裏面是加了1滴橄欖油,還是1%的橄欖油,還是5%的橄欖油,沒有標準。我認為至少裏面的添加物不少於20%,否則商品名稱上就不能用這個添加物的名稱來誤導消費者。”
代表委員建議抓緊補漏
針對這類由於標準缺失帶來的行業問題,政協委員高天樂曾提交過《我國現有食品安全標準亟待規範和提升》提案。他指出,生産企業應及時跟蹤行業發展和變化,及早跟監管部門交流,制定完善適合人類食用安全的産品標準,從企業的標準上升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然後國家有關部門通過從嚴去執行標準來規範行業的發展。
7項新添加劑標準即將公佈
據了解,《食品安全法》中涉及食品安全標準有關規定的條文共有33條。相關專家指出:要儘早建立食品安全系統以減少食品危害,僅靠企業自覺的行為和行業競爭不可能實現,只能依靠法律的強制手段和標準來引導實現。衛生部負責人介紹,2010年我國共制定發佈新的95項食品添加劑標準,即將公佈7項新的食品添加劑標準和58項新指定的食品添加劑標準。出臺數量眾多的食品標准將使老百姓能吃得更安全、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