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臺灣“立委”選舉以及2008年“大選”在即,民進黨發動一場來勢洶洶的“去蔣文化大革命”,再次展現了其在敏感時刻創造議題的能力。
陳水扁在剛上臺執政的時候,曾一度刻意表現出“尊蔣”的姿態,如今卻強力主導“去蔣化”。這種前後不一的表現並不出人意料,因為誰都知道,陳水扁的言行一般都是依據不同時期的政治需要來調整的。
多年執政下來,糟糕的政跡和貪腐的色彩,已經讓陳水扁和民進黨沒有機會和餘地獲得最大多數民眾的支援,於是徹底倒向綠色勢力,甚至採取激烈的手段擁抱“深綠”就是必然的選擇。“去蔣化”正是在審時度勢之後掀起的政治風浪。
除了選舉考量以外,“去蔣化”其實也是民進黨的一個政治理想。在綠營及其支援者看來,“兩蔣”曾經給臺灣帶來的經濟騰飛和社會發展可以視而不見,但當時的“白色恐怖”卻可以渲染強調。此外,“兩蔣”在“臺獨”勢力眼中,更是“中國的象徵”,也是臺灣的確屬於中國的明確歷史印跡。在民進黨所希望看到的未來臺灣社會中,應該沒有任何對“兩蔣”表示尊崇的歷史遺跡,在提到“兩蔣”時,也應該以負面評價為基調。
實際上,在“去蔣化”掀起洶湧波瀾之前,民進黨已經在明裏暗裏推動這股風潮。如果能把“臺獨政治理想”和選舉利益結合在一起,對民進黨來講更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高雄市的蔣介石銅像被切割成幾十塊,讓許多“深綠”人士感到很“解恨”,同時也引起對蔣介石有感情的泛藍民眾的抗議。這樣,雙方勢力會發生情緒和實際上的衝突對立,而這正是民進黨想要的結果。
3月31日,中國國民黨舉辦了反對“去蔣化”“去中國化”的大遊行,這場活動由蔣家後人、“立委”蔣孝嚴發起,國民黨將其擴大為大遊行。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兩位黨主席候選人吳伯雄、洪秀柱和蔣孝嚴等泛藍政治人物帶領民眾繞行臺北中正紀念堂,抗議民進黨分裂族群、毀棄歷史的舉動。國民黨終於明確、堅定、高調地表明瞭立場,這是對近來一系列“去蔣化”行動的正面反擊。
如果在未來的一年裏,臺灣社會都沉浸在藍綠對抗、族群衝突、省籍情結和統獨之爭當中,年底的“立委”選舉和明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主軸被定位在意識形態上,而不是經濟發展、百姓生活和執政清廉,這就對民進黨相對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