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傑
美國總統特朗普勝選以來的一係列動作,使得中美經貿關係合作前景再度撲朔迷離。
日前,他首次在國會發表演講時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美國關閉了6萬多個工廠。盡管他沒有像以往那樣渲染對中國匯率與貿易的威脅,但也足以表明,特朗普政府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視為對美國衝擊的源頭。
盡管中美自建交以來,經貿關係發展一直是兩國的“壓艙石”和“推進器”。但2017年中美貿易“摩擦”恐怕在所難免,高揚“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大旗的特朗普政府將出臺怎樣的對華貿易政策?主動與美方擇機重啟BIT談判是否恰逢其時?中企“出海”還需要哪些“保駕護航”的措施?兩會期間,海外網財經對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傑教授,深度探討2017中美經貿關係中的“新火花”。
中美貿易戰已打響?未雨更當綢繆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2017年和2018年提振全球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因素,一是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二是中國增長轉強。“人們越來越擔心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後,會與中國展開一場貿易戰。”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美國對中國產品共發起20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總計37億美元,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都同比大幅增長,分別達到81.8%和131%。
中美之間真的會爆發貿易戰嗎?在余淼傑看來,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中美之間的經貿關係,因為這並不由中方決定而是取決于雙方的態度,甚至更側重于美方。
“中美建交近40年,凡是對它的發展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會理性看待中美經貿關係。”他認為,我們對于特朗普這屆政府應謹觀其言,慎察其行。“可以判斷的是,隨著雙方經貿往來的不斷深入,2017年中美的貿易“摩擦”會越來越多,但貿易戰卻不一定爆發。”
在談到貿易戰爆發的可能“導火索”時,余淼傑指出,一旦特朗普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這將是一個明顯的“開戰”信號。“在對華貿易政策上,特朗普政府第一個動作可能就是要求中國將人民幣升值20%-30%,第二個就是在鋼鐵、陶瓷、鋁制品,甚至光伏產品方面徵收高額的特保關稅,我預計在45%左右。所以政府和企業要做好最壞的準備,面對可能受衝擊的制造業型的出口企業,要做調整來應對。”余淼傑坦言。
重啟BIT談判?望“美”不能止渴
特朗普上任伊始即宣布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並重談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即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和維護國家安全。這是典型的美國保守派的價值主張。相較于奧巴馬方面的實質性戰略轉向,特朗普將經濟協定談判的重心從多邊轉移至雙邊,在給雙邊談判帶來動力的同時,也將施加更多壓力。
在此“多事之秋”,有國內智庫學者認為,我國應反思以往的被動反應模式,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建議與美方擇機重啟BIT談判。
對此,余淼傑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重啟BIT的建議雖好,但中美雙方必須各有妥協。此外,二者的訴求點也沒能充分滿足。“美方希望中國開放服務業市場,以及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這方面,而中國希望,中企在美國的投資能跟其他國家一樣,一視同仁不受歧視。三一重工在美國收購的失敗案例,就足以說明這點。”
余淼傑同時也強調,美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一直以來都在用發達國家的標準衡量中國,實在有失公允。“雖然中國現在的市場規模比較大,但是本質上中國還是處于發展中的階段。如果在BIT談判中,美方不能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國情,那談判只能是‘隔靴搔癢’。”
“安全審查”何時休?審時還需度勢
盡管如此,近年來中企對美投資持續增長,潛力巨大。有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企對美投資再創新高,同比增長5.7%至80.3億美元,且境外企業雇傭美國當地員工8萬多人。特朗普所看重的制造業以40.1億美元高居榜首,同比增長122.2%,佔2015年中企對美投資全部流量的49.9%。此外,美國還是中企對外並購的第一大目標國,僅2015年中國企業對美實施並購案就達到97個。
面對如此龐大的對美投資規模,大部分中國企業卻屢屢遭遇來自美國外資“安全審查”的困擾,如何提升企業“金剛鑽”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對此,余淼傑有四點建議。
首先,余淼傑認為從長遠發展角度來講,中國不應該過渡依賴美國作為最終的出口目的地,應該化整為零,加強國內對其他發達或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其實發展中國家雖然很小,但是加在一起也有一定的體量,特別是在新興工業市場方面。”
第二,推進金磚五國的自貿區市場。余淼傑指出,金磚五國相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較快,市場規模也較大,無論是巴西、俄國、印度,潛力都是巨大的。從政策層面講,我國已完成東亞自貿區的建設,未來與金磚國建立起自貿區,那就相當于打開了南部市場。“作為商家,不要老是把出口的目的在瞄到美國去,如果尋求更多賺錢機遇的話,格局和眼光要放大。”
第三,緊跟“一帶一路”步伐,打造海上絲綢之路。余淼傑表示,近年來中企出海的進程雖快,但並不順暢。“其實中國有很多有優勢的出口產品,在東南亞具有相當大的潛在市場,比如說中國的汽車可以出口到印尼去,盡管每輛車的利潤不高,但他們對中國汽車的需求卻很大。”
第四,培養專業人才,了解地方政策。余淼傑指出,很多國內企業沒有做好準備就盲目“出海”,這樣反而得不償失。此外,政府從國家政策層面上也應提供培訓平臺,讓相關的人員學習當地的語言、了解他們的文化,熟悉相關的政策和規定,這樣才能更有效的溝通雙方的訴求。(劉瓊)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