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下午,臺灣民眾于臺北凱達格蘭大道靜坐(現場圖)
網路手段傳播 各種團體推波助瀾的網路世代“學運2.0”運動
新華網:兩岸之間的經貿合作與人員往來近幾年來發展迅猛,給臺灣帶來巨大的和平紅利,請問這次為什麼服貿協議會突然掀起這麼大的波瀾?背後主要的推動力量是什麼?
駐臺記者:我們認為,臺灣社會的不確定感、網路時代的溝通便捷和民進黨、“臺獨”勢力的見縫插針,是這次風波鬧得如此之大的三大因素。
這次反服貿的團體訴求並不一致,總體上看,大致有四個方面或層次:
一是“反黑箱服貿”,這也是反服貿學生團體的初衷,認為服貿協議在“立法院”委員會的審議程式不夠完整、民主遭到破壞,覺得其中存在“黑箱操作”成分;
二是反服貿。臺灣部分民眾對兩岸關係走得太近一直存在疑慮和擔憂。即使承認服貿對臺灣服務業有利,但仍擔心大陸的經濟滲透;
三是反馬英九當局。民進黨、“臺獨”勢力為年底“七合一”選舉和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獲勝考量,通過一批親綠的職業政治學生煽動學生群體,打擊馬英九聲望,加深國民黨執政危機。
四是反大陸。民進黨歷來“逢中必反”,於是結合“臺獨”團體對學生運動推波助瀾。
網路時代,也改變著臺灣社會運動的組織方式。我們在採訪中了解到,許多被動員起來的學生其實對服貿協議本身缺乏了解,“到處喊狼來了,卻不知道狼長什麼樣”。目前,參與的學生族群了解有關服貿資訊,多是通過臺灣“公民覺醒聯盟”製作的“黑箱服貿懶人包”等網友分享內容,這些網路手段以快捷簡明的方式傳播“計程車小黃變小紅”、“陸勞來臺搶飯碗”、“大陸投資移民長驅直入”等聳人聽聞的錯誤資訊。學生佔領議場、衝擊“行政院”的行動也是通過Facebook、PTT(臺灣知名BBS網站)等網路手段傳播,形成臺灣媒體所稱的網路世代“學運2.0”運動。
大多數百姓:學生提條件過多只是“為反對而反對”
新華網:據報道反服貿抗爭持續十多天,已投入超過2.5萬人次警力,除金門、馬祖,全臺灣各縣市警察都曾分批輪調支援維安,你們有沒有在抗議現場採訪過維安警察,他們是什麼反應?你們日常生活中聽到的臺灣老百姓都怎麼議論?
駐臺記者:我們採訪過一位警察,他説,12天來沒有休息,有些媒體還宣稱他們“血腥鎮壓學生”,他們也感到委屈,但沒辦法,臺灣社會就是這樣。
實際上,大部分臺灣民眾對學生持續佔據“議場”、衝擊行政管理機構,造成臺灣社會空轉並不認同。在大多數老百姓的眼中,學生訴求一變再變,提出這麼多“不可能讓人接受的條件”,也只是為反對而反對。
尤其是學生從靜坐到強行佔領“立法院”,進而衝擊行政管理機構,從和平抗爭演變到暴力行為,理性訴求演變為非理性衝突,“反服貿”單純訴求演變為“反中”、“臺獨”,整場運動逐漸失焦。臺灣民間和社會也從以往還算支援、同情學生團體,轉變為出現反思聲音,認為脫序暴力不應縱容。很多民眾的觀感由同情逐漸轉為反對,認為學生們已經太“過火”,無視法律和社會安定。
有臺灣民眾在現場對記者表示:“服貿協議已經要逐條審查,逐條表決,已經退回原點了,過不過根本不知道,學生憑什麼得寸進尺呢?”
30日在凱道現場,記者就看到一位老婆婆苦口婆心地一個個走到學生面前,説“趕緊回家,回去好好讀書”、“不要再影響立法院工作”等。29日在自由廣場,“白色正義社會聯盟”組織的反對“反服貿”活動中,就有民眾聚集挺服貿,高喊“孩子,回家吧”、“警察,辛苦了”,並給警察獻上康乃馨。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新華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