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解讀:
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 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準。全民健康水準不斷提高,是人民生活品質改善的重要標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從制度上保障人民健康,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希望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一,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千家萬戶幸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形成了公共衛生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國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近年來,黨和國家更加重視全民健康,加大衛生事業投入,調整醫療衛生資源結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進展良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推行,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改善,重大疾病防治進展順利,婦幼衛生保健和衛生監督工作得到加強。目前,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接近73歲,在發展中國家中處於領先水準。但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還很不適應。因此,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儘快緩解和克服上述矛盾,是改善民生、讓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的關鍵環節,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第二,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目標是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關於這一目標的總體要求,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醫療衛生改革發展道路,建立起符合國情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從基礎性框架起步,朝著更加全面的水準發展,從覆蓋面不夠大,朝著逐漸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發展。為了建立這一制度,我們必須把握兩個堅持,一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遵循醫療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強化政府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責任,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加大政府的衛生投入,從有利於群眾及時就醫、安全用藥、合理負擔出發,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二是“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在政府的主導下,提供全面的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服務;重點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和隊伍建設,著力解決部分農村缺醫少藥問題;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促進中西醫、中西藥相協調,努力縮小城鄉、地區、不同收入群眾之間的醫療衛生服務差距。
第三,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關鍵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形成比較完善的服務保障體系。我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框架,由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組成,四位一體協調發展。其中,建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重點是健全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婦幼保健、計劃免疫、計劃生育技術等服務網路,特別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醫療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參與、興辦醫療機構;建設醫療保障體系,重點是完善城鎮職工和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醫療救助相互銜接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以慈善事業為補充,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引導群眾合理就醫;建設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重點是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對國家基本藥物實行招標定點生産、集中採購和統一配送,保證群眾基本用藥,大幅度減輕群眾藥物費用負擔。為了保障四大體系有效規範運轉,還要深化醫藥衛生管理體制、公立醫療機構運作機制、經費投入機制、醫療服務與醫藥價格形成機制、監管體制等改革,健全人才隊伍、資訊系統和法律制度等條件,通過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制度化,逐步實現其均等化,積極推動醫療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建設協調發展,把全民健康不斷提升到更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