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報告解讀: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時間:2008-01-01 10:29  來源:新華網

  十七大報告解讀:

  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宗旨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同時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説服力、增強影響力,又必須注重形式和內容的創新。要根據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從單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轉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應當看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豐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但與此同時,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工作和生活節奏的明顯加快,競爭的日趨激烈,也導致人們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大,各種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緩解人的心理壓力、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實現人的心理和諧,已經成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維護團結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課題。為此,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全社會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方法、和諧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處理問題,培育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與人關係上,引導人們樹立合理競爭、共同發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協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要著力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學藝術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獨特作用,用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調節人們的情感和心理,消除憂鬱感、孤獨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緒,讓人們不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現在,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引導人們從全局出發,十分珍惜難得的歷史機遇,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努力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和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冷靜理性、合法有序地表達訴求,不做任何不利於安定團結的事情。

  二是關注人們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除物質需求外,還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還有滿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別是當人們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後,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願望就會日趨強烈。要高度重視人民群眾主體感受上是否滿意、是否贊成、是否高興的情緒反應,充分關注每一個人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需要,關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創造讓每個人都能夠根據自己的選擇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使人人都有平等創業和憑藉自身能力改變處境的機會,促進人的個性、才智和潛能的充分實現。要引導人們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志向和目標,從勞動、從付出、從自己的創造和對社會與別人的關愛中獲得幸福。要引導人們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發展,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他人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的實現有機統一起來,在為祖國和民族的奮鬥中實現自身的價值。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針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做好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産、社會治安、食品醫藥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盡可能地降低社會成員所面臨的風險因素,減少社會成員正常生存和發展的後顧之憂,最大限度地消除引發人們心理失衡、失調的外部誘因,為培育人的心理和諧提供社會環境支援。

  三是完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反映機制,加強社會心態的監測、評估和預警,完善社會心態疏導、調適與平衡工作體系,促進社會情緒交流渠道暢通,避免不良心態積累惡變,引導社會心態良性變化,幫助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加大心理衛生投入,健全心理諮詢網路,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貫穿、滲透、體現于各級各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輿論引導、文化消費、志願服務、專業諮詢、心理醫療等各個方面。在各種組織內部,建立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加強組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及時幫助人們解決思想情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分享到: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