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回顧國務院200次常務會議: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

時間:2007-12-22 09:4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人民日報記者 新華社記者)加強自身建設改革,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3月19日,國務院第1次常務會議通過的《國務院工作規則》明確,要以改革的精神,建立一個“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府。這幾年來,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政府自身建設都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回顧200次常務會議,人們發現,所涉議題的論證過程越來越公開,聽取意見越來越廣泛。5年來,國務院多次約請專家學者商討重大規劃,把基層群眾代表請進中南海聽意見,同時不斷削減行政審批項目,加快法制建設步伐,開通政府網站,及時向社會公佈各種資訊……人民政府,在科學民主決策、推進依法行政、加強行政監督的道路上方向明確、步履堅定。

  重大決策廣納群言

  政府的宏觀管理是否有效,關鍵在於決策是否正確。“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政府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真實情況,廣泛集中民智,使決策真正建立在科學民主的基礎之上。”溫家寶總理鄭重 強調。

  2004年6月16日,第54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訂的《國務院工作規則》,明確要求重大決策必須經過專家論證或研究、諮詢、仲介機構的評估分析。科學民主決策有了制度約束。

  廣開思路,廣納群言。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被邀請到中南海,圍繞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出謀劃策。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這一系列關係著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重點規劃,都是廣泛徵求和吸收專家意見的結果。其中,為制定今後15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先後組織了2000多名專家參與調研論證。

  為研究教育發展和改革,2006年7月至11月,國務院連續四次召開教育工作座談會,分別圍繞教育形勢、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聽取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校長和教育專家的意見。“我們就是要邀請真正從事教育工作、懂得教育的同志提出意見和建議。”

  宏觀調控的重大決策、金融改革的關鍵環節、社會保障的總體設想……國務院還多次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請他們獻計獻策。“我們要鼓勵黨外人士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及時向政府提出意見和建議,這方面要形成制度。”國務院領導多次這樣強調。

  國務院重大決策注重聽取各部門、各地方的意見,也注重聆聽百姓的聲音。

  楊志高,這個偏遠山區的鄉村教師,從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走進中南海面對面地向總理提建議。2005年1月,國務院召開座談會,就政府工作報告向經濟、企業、教科文衛體等社會各界群眾徵求意見。

  “貧困學生太苦了,政府能不能撥出經費幫助貧困學生。”楊志高大膽地提出。

  “學雜費不是已經免掉了嗎?”

  “有的地方還沒解決。”

  “這是一個讓我睡不著覺的問題。”溫家寶總理動情地回應。他接著補充,“老百姓向我們提意見,説明老百姓對我們有信心。”

  事實上,每一次政府工作報告起草過程中,國務院領導都要廣泛聽取百姓意見。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起草時,更專門召開了一次基層群眾代表座談會,車間工人、鄉村醫生、計程車司機、派出所民警、種糧農民、農民工、下崗創業人員、農技推廣員、銀行職員和大學研究生都被請進了中南海。近日,為起草200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溫家寶總理作出批示:徵求意見要廣泛,方式要創新,要直接聽取各方面群眾的意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溫家寶總理多次來到百姓中間,傾聽他們的聲音。人們稱之為“總理問計”。其實,這不僅是總理的個人行為,更代表著政府工作方式和決策機制的轉變。百姓想什麼、盼什麼、急什麼,來自基層的第一手資訊為科學決策提供著依據。

  最近,國務院向全國廣泛徵求對新休假制度的意見,休假制度調整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取消“五一黃金周”好不好?增加的假日如何分配?人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直接關係我們利益的事情,直接來問我們的想法——這一點,是讓老百姓最欣慰的。”一位市民説出了大家的心聲。

  5年來,凡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國務院領導都要走到百姓中間,問計於民,聽取社會方方面面的意見。

  為權力劃邊界、定規則

  2004年3月16日,第43次常務會議通過的一份文件讓世人矚目,《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向全社會宣告,用10年時間建設成為法治政府。這是政府加強自身建設的莊嚴承諾,也是政府推進依法行政的堅定目標。國務院領導更是多次指出:“所有政府工作人員都要學會並善於依法處理經濟社會事務”,“政府的一切行為都要遵守憲法和法律”,“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守法、用法”。

  依法行政,重在為權力劃邊界、定規則。

  2007年9月26日,第193次常務會議決定取消行政審批項目128項,調整行政審批項目58項。管理上億元集體資産的湖北省官橋村八組組長周寶生,很快獲知他一直關心的農村小型水利公益設施建設項目方案審批正在此次取消之列。“過去我們每申報一個項目,至少要到省上跑幾個月。現在只要是符合條件的項目,到縣裏備個案就行了,省了好多事。”

  國務院常務會議相繼討論通過行政許可法(草案)、公務員法(草案),並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以規範政府行為,轉變政府職能。5年間,共減少了50%以上的行政審批項目。各級公務員真切體會到“官不好當了”,層層設卡、“雁過拔毛”越來越行不通了。群眾則從電子政務、官員問責制等新變化中真正嘗到了依法行政的甜頭,過去辦事“公章旅行”讓人怕,現在紅頭文件少了、審批環節少了,節省了時間、節省了費用。國務院執法任務較重的10多個部門,還深入開展了執法考評,從細節限權,政府行為變得更“規矩”了。

  依法行政,強化立法是基礎。

  2007年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伴隨著專項行動的推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加快了相關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等産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發佈不久,食品安全法(草案)就正式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一邊抓具體工作,一邊抓相關立法,這是本屆政府依法行政、強化立法的突出特點。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本屆政府討論的法律草案和審議的行政法規草案達150多個,其中義務教育、艾滋病防治、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事項均在其中。

  該出臺的及時出臺,該廢止的必須廢止。2003年6月18日,第12次常務會議決定,由《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替代已實行21年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救助”二字,意味著一項根本性的變革。

  依法行政,還意味著嚴格問責,給行政執法者戴上“緊箍咒”。

  “權力就是責任,有權必須盡責。一些地方重特大安全生産事故頻發,食品、藥品和環保等安全隱患突出,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部分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責任意識淡漠、失職瀆職。”許多人對2006年國務院推進政府管理創新電視電話會議上的這番話印象深刻。近幾年,“引咎辭職”、“問責制”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從2003年非典事件、重慶開縣天然氣井噴事故,到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廈特大火災,再到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以及幾起重特大煤礦事故,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有的被免職、有的引咎辭職。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亂佔耕地、違規上項目,有關負責人也受到了黨紀、政紀處理。以前大家認為,“當多大官就有多大權”;現在則越來越認識到,“當多大官就要負多大責任”。

   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權力運作到哪,監督就要延伸到哪。加強自身建設,政府始終致力於完善行政監督。

  “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資訊公開條例》。這是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條例,首次從法律上對政府資訊公開做出了明確規定,使廣大群眾對行政機關的職責許可權、辦事程式、辦事結果、監督方式等資訊能夠一目了然,以便更加有效地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

  “透明政府”的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2006年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開通,一年時間發佈國務院和國務院辦公廳文件500多件、國務院公報250多期。每逢重大政策出臺,政府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常常在第一時間做客政府網,釋疑解惑。新聞發言人制度全面推行,就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回應、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目前,74個中央國家機關部門和單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均建立起新聞發言人制度。

  對權力的監督要“不留死角”。各級政府更加注重法律監督與民主監督相結合、外部監督與內部監督相結合、新聞輿論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自覺接受來自方方面面的監督,主動約束執政行為。

  一年一度公佈的“審計報告”反映出政府加強行政監督的決心。每次審計發現的問題,不論涉及哪些政府部門,都要向社會公佈。每次審計報告,國務院都認真聽取彙報,部署整改。2006年7月6日第142次常務會議明確指出,政府各部門要“從審計發現的管理漏洞和薄弱環節入手,給人民群眾一個認真、負責、滿意的答覆。”2007年7月4日,在第183次常務會議上,國務院領導更針對當年的審計報告強調,“整改工作必須著眼制度建設,完善體制和機制,從源頭上杜絕預算執行中的違規違紀問題。”這次會議紀要中還有一句分量極重的話:“部門主要負責人既要對本部門出現的問題負責,也要對下屬單位出現的問題負責。”

  這些年,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越來越重視履行法定程式,接受來自人大的監督。國務院每年都要向全國人大彙報工作,接受人大的質詢,依法備案行政法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執行情況怎樣、預算執行情況如何、審計審出了哪些問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等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以及審計署、監察部等部門,都要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接受監督。2007年1月1日,“二十年磨一劍”的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法實施,把對行政權力的監督納入法制化軌道。

  “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一切屬於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歸功於人民。”記者採訪結束時,剛剛召開的第201次常務會議,又專門研究部署了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對嚴格遵守法定許可權和程式進行決策、行使權力等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建立重要行政決策聽證制度、合法性論證制度和決策責任追究制度。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隨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深入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必將不斷取得新成效,我們的政府一定會和人民貼得更近。(本稿執筆:施明慎、田俊榮、白天亮、朱雋)

分享到: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