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中央日報》11月28日文章,原題:大國與強國之間的中國
最近在韓國和中國舉行的研討會是了解經過北京奧運會和世界金融危機後中國氛圍的好機會。可是與會的中國高級官員和學者們都異口同聲,沒有欣然認同中國是強國的事實,他們認為中國依然是發展中的大國。這和外部評價很不同。
外部評價認為,中國已經滿足強國的條件,“中國世紀”已經到來。中國是世界第四經濟大國,已經開始對世界經濟起指導作用,中國正在並購美國企業,並且積極援助面臨經濟危機的鄰國,整理新的地區構想。
可是中國政府眼中的中國雖然綜合國力有所發展,但是每人平均國民收入依然停留在2500美元,未能解決數千萬人的溫飽問題,處於發展型社會的初期。加上世界金融危機殃及中國實體經濟,企業陸續倒閉,如果潛在增長率下滑,將會産生硬著陸的危險,因此時刻保持警惕。對中國來説,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絕對不是富國的指標。
因此,中國雖然在外交中強調大國責任論,但仍保持“韜光養晦”的立場。金融危機後,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更多責任的“中國救世論”登場,中國卻在“拯救中國就是拯救世界”的認識中,只是向刻不容緩的民生投入約5880億美元,認為現在不是發揚救世主精神的時候。
這樣面對現在危機的中國雖然擁有強國夢想,但是仍然沉著解決大國課題。“不管是多小的問題,如果乘以13億的話,就會成為大問題。不管經濟規模多大,如果除以13億的話,平均水準就會非常低”。這是中國獨特的大國觀認識的産物。對於中國來説,現在重要的不是強國的虛榮,而是放低身份,冷靜觀察現實,尋找具體的解決方法。(作者李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