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環球時報刊文:核武成不了朝鮮改變國運突破口

2016年01月07日 07:12: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這是1月6日日本媒體播報朝鮮氫彈試驗的電視截圖。(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朝鮮宣佈在昨天上午成功進行第一枚氫彈爆炸試驗,再次震驚了國際社會。韓美日迅速對朝鮮做出譴責,中國外交部昨天下午表達了對朝鮮新核子試驗的堅決反對,重申中國將堅定推進半島無核化目標。

  朝鮮2006年進行了第一次核試爆,昨天的是第四次。朝鮮深陷以發展核武為軸心的畸形安全政策,試圖用“核威懾”來彌補國家經濟衰弱等其他安全上的嚴重虧損,這是一個明顯的惡性迴圈。

  平壤似乎寄希望於“核威懾”的積累將創造出一個轉捩點,嚇倒美日韓,整個國際社會乖乖就範,像“進貢”一樣把保障朝鮮全面發展的資源和機會送到府來。然而這一想法完全不切實際。

  美國是全球第一大核國家,當年蘇聯強大核力量對美威懾的實際效果非常有限,蘇美核競爭並沒能夠代替其他競爭,蘇聯因輸掉國內政策的競爭力而陷入危機。朝鮮核武器或能使美國更忌憚對其發動軍事打擊,然而美國搞垮一個國家的方式有很多,西方如今對瓦解發展中國家的內部凝聚力、搞“顏色革命”同樣很在行。

  有核武器就有一切,這是很老舊的思路,與全球化時代無法匹配。朝鮮如果決意發展經濟,早晚都要融入全球化進程,形成本國社會與外部、包括西方世界的大量接觸。到那時平壤就會發現,對於解決本國的很多問題來説,核武器根本使不上勁。

  在朝鮮目前情況下,新核子試驗或許可以鼓舞士氣,凝聚人心。但這決非長久之計。核子試驗必然導致聯合國對朝施加更大壓力,國際社會的制裁也很可能進一步加碼。朝鮮的國際環境不斷惡化,而國家規模又比較小,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非常有限,因此新核子試驗帶來的表面“正能量”很容易就被陷入僵局的大量問題消耗掉。

  朝鮮需要嘗試通過其他途徑鼓舞民心,增加國家安全適應經濟社會多樣化發展的能力,使它隨時都落到實處。實事求是説,只要朝鮮跨入大體與東亞一體的發展浪潮,與國家安全直接或間接有關的挑戰會一個又一個湧來,它們真的不會因為朝鮮是“核國家”就望而卻步。

  昨天的核子試驗帶來約芮氏5級的人造地震,中國東北對朝邊境上的有些城市震感明顯,這必然增加中國東北地區民眾的擔心。朝鮮如果反覆這樣做,將有可能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社會穩定帶來損害,給中國政府出一個大難題。平壤必須考慮這將對中朝關係及其自身的長遠負面影響。如果以為“這是你們北京的事”,那將是戰略上的短視。

  朝核危機爆發至今二十幾年,朝鮮是否比別的亞洲國家“更安全”了呢?相對最可比的大概是越南,那麼問題是:朝鮮真的比越南更安全嗎?朝鮮未來將經歷很多風雨,“核保護傘”不太可能全遮住它們。有人可能會提出,如果薩達姆和卡扎菲有核武器,那兩個國家就不會被西方圍毆了。但那種情況都發生在中小國家扎堆的西亞北非,東北亞則大國林立,朝鮮的國家安全面對另一種環境和邏輯。

  “核武器”如今很難説是朝鮮的力量源泉,還是它的負擔。不要讓朝鮮的國家道路成為“核道路”,而應讓它成為活力四射的真正發展道路。不能不説,這當中的行動和騰挪空間是無窮大的。▲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