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國國會以罕見的百米衝刺速度,通過了一項關稅法修正案。從2月29日起草提交,到3月5日、6日先後在參院和眾院過關,只花了短短7天時間。這讓熟悉美國法律的專家們大跌眼鏡,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法律能夠如此快地通過”。
是什麼讓以“嚴謹”著稱的美國立法機構快馬加鞭、“特事特辦”呢?原來,這項法案瞄準的靶子上,圓心是中國。2011年12月19日,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依照《1930年關稅法》,就中國出口美國的非公路用輪胎司法訴訟案裁定,商務部不能在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情況下進行反補貼調查。國會此次匆忙修法,意在推翻這一判決,排除對華進行關稅懲罰的障礙。
在劍指中國的行動中,不光立法機構效率陡增,行政部門辦事也利索起來。1月底奧巴馬總統剛在國情咨文中宣佈,要設立一個貿易執法部門專門調查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的“不公平貿易行為”,短短一個月後,這個部門就開張了。此為速度一。
再看看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速度二。有人會問,既然限制美國對華使用反補貼工具的癥結在於中國的市場經濟身份,既然美國已經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正式承諾“以一種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那麼乾脆早點承認,何必勞師動眾去修法呢,何況全球已有包括俄羅斯、巴西、紐西蘭、瑞士、澳大利亞在內的80多個國家都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其實,早在2004年,中美就開始了關於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談判。其間,美方曾多次承諾、表態,卻總是光説不做,拖拖拉拉。
不一樣的速度,出自不一樣的心態。心態一:“趕”。儘管美國現有法律並未授權對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進行反補貼調查,但2006年以來美國卻先後對中國發起31起反補貼反傾銷合併調查,其中24個案件徵收了雙重高額關稅。世貿組織明確裁定,這種雙重救濟的做法違反世貿規則,並認定美國商務部在徵收懲罰性關稅時用來判定關稅差距的方法,“違背了美方對國際貿易的承諾”。但是,美國維護霸權、打擊競爭對手、保持經濟優勢的緊迫感很強,為此不惜頂風違法、違規。美國會此次修法,不僅將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徵收反補貼稅的非法行動合法化,而且居然同意授權追溯既往。美國執法的“靈活”,立法的“變通”,讓世人大大地領教。
心態二:“拖”。市場經濟地位是美國手中一張非常重要的牌,用來壓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國內市場開放、購買美國國債甚至國內政策調整等方面讓步。在一些美國政治家看來,寧可背上違反承諾的罵名,寧可費心修改市場經濟的標準,也不能輕易把市場經濟地位給予中國。按照議定書,中國在加入WTO15年後應得以享有市場經濟國家地位,而冷酷的現實是,不管中國為此做出多麼大的努力,美方看來是鐵了心,要用好、用足這15年,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盡可能地爭取好處甚至是超出經貿的戰略利益來。
此項法律修正案得以快速通過是有原因的。民主、共和兩黨都面臨著選舉的政治壓力,今年除總統選舉外,美國眾參兩院也面臨換屆,由於近幾年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創造就業便成為美國兩黨爭取選民的核心工作。而在美國部分政界人士眼中,以創造就業為由舉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乃是爭取選民最為容易和能夠迅速見效的手段。一些政客主動迎合和操弄,把中國當替罪羊。
在美國開始重振製造業、進行“再工業化”的當下,新的關稅法修正案不僅加劇中美貿易摩擦,削弱中國政府扶持産業發展的能力,還引出了“美國製造”對“中國製造”的正面衝撞。在全球化的21世紀,求助於漢密爾頓時代的關稅保護來實現美國製造業的振興目標,顯然不合時宜。
2011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達到4467億美元,是兩國建交時的180倍。美國若認真總結這段歷史,就會發覺,對華經貿交往中“趕”與“拖”都要不得。心態調整好了,步伐就不會亂,兩國公平競爭、合作雙贏的局面才會到來。(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陶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