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專家稱世界經濟嚴峻複雜 中國需增強機遇意識

時間:2012-01-13 11:22  來源:人民日報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機遇。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承接發達國家的産業轉移並擴大出口貿易,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髮揮了重要作用。從1978年至2008年的31年間,在我國的總量需求中(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計算),外需的比重達到14.64%。國際金融危機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世界經濟的迴圈格局,使我國既有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持續。2009年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仍然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根本原因是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增長完全是依靠內需實現的。這説明,我國已經初步找到了依靠內需實現經濟增長的新途徑。在未來兩三年內,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持續為負數,需要我們繼續在依靠內需實現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不斷探索,尋求更多辦法,取得更大進展。

  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的新機遇。首先,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在逆勢中取得進展。中西部地區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産業轉移,延續了我國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部分省市出口貿易超高速增長。沿海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速。大量來料加工裝配生産線轉為企業法人,即轉為進料加工貿易,從而帶動了境內産業配套和增值活動。2001年來料加工裝配出口占全部加工貿易出口的28.6%(上世紀80年代佔50%以上),2010年下降為15.2%,2011年再下降到12.9%。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許多進料加工貿易企業探尋加工貿易産品轉內銷的途徑,2010年廣東加工貿易轉內銷已達11000億元人民幣。加工貿易企業有的從加工勞動密集型産品向加工技術含量較高的産品升級,有的從簡單的委託加工向設計加工升級,這兩種升級使進料加工貿易的境內增值率大幅度提高。其次,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步增長得以實現。境外投資者看好中國市場,2011年前11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1037.6億美元,同比增長15%左右。與此同時,我國企業海外投資連續9年保持增長勢頭,年均增速達到50%左右,從不足10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90億美元。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佔全球當年流量的5.2%,居全球第五,首次超過日本、英國等傳統對外投資大國。再次,積極參加全球經濟治理的條件更為有利。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已經從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成長為規則制定的參與者與建議者,為改善全球貿易治理、維持國際貿易體系平衡發揮了建設性作用,成為多邊談判的重要平衡力量。10年來,我國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遞交了100多份提案,其中單獨遞交的提案超過半數,在各個層面為推動建立多邊貿易機製作出了實質性貢獻。在20國集團峰會的經濟協調中,中國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中國關於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建議為世界各國所普遍關注。

  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步入上升期的新機遇。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西方發達國家許多大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陷入困境,而我國金融體系穩定,流動性充裕,經營穩健,不良資産處於較低水準,加上規模龐大的外匯儲備,使我國開放型經濟具有極強的抵禦風險能力,不僅保障了金融市場有序運作,而且保障了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目前人民幣是世界上最堅挺的貨幣之一,隨著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擴大,預計到2011年底大約百分之五到六的貿易額將使用人民幣結算。同時,人民幣在海外作為投資工具也開始試驗,除了已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還會出現新的人民幣債券市場以及更多的人民幣資産持有人,有的國家將人民幣作為官方外匯儲備。人民幣成為新的交易工具出現在國際金融舞臺和世界貨幣市場上,將為我國以人民幣為依託發展開放型經濟、參與經濟全球化、抵禦國際金融風險以及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做好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兩篇大文章

  展望2012年,我國經濟發展要實現穩中求進的目標,必須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做好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兩篇大文章。

  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經濟建設應始終立足於擴大內需。內需包括投資和消費。長期以來,我國消費率偏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在政府、企業、居民這三大消費主體中,居民消費的增長動力不足;城鄉兩大消費區域發展不平衡;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的結構有待優化。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強居民消費的能力;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有效支付能力;進一步推動城鎮化,使更多農民有序轉為城鎮居民,進入城鎮消費;深化服務業領域改革,特別是文化體制、醫藥衛生體制等領域的改革,使服務消費成為我國消費的新增長點。我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資拉動,這在經濟社會發展水準較低的階段具有客觀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需要優化投資結構,包括優化投資的部門結構和主體結構,以把投資引導到有利於節能減排且附加價值較高的産業中,引導到有利於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的服務業領域,引導到有利於滿足新的消費需求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同時,應發揮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積極性,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

  我國已建立了開放型經濟體系,外需成為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面對不利的國際經貿環境,我們必須努力穩定外需,繼續實施行之有效的外貿政策,力爭保持必要的出口增長速度。為此,應通過推動産業向內地轉移延緩傳統要素稟賦優勢的弱化,通過推動沿海企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競爭優勢。穩定外需還包括擴大進口。目前我國的進口結構基本上是生産型的,特別是資源性産品比重較高,擴大消費品進口是未來的重要目標。在2005年至2007年間,消費品進口比重曾達到9%以上,顯示了我國消費品市場的潛力。今後,應通過降低關稅、進口便利化以及完善商業環境等措施,使我國生産型的進口結構轉變為生産型與消費型並重的結構。(裴長洪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