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縱深
號碼有貓膩 話術有技巧
“萬條起步2毛一條,千條起步4毛一條,千條以下6毛一條。”記者以開辦房地産電銷公司的名義,向一個網上的客戶資料賣家諮詢時,對方推薦的正是王某所説的來自某地車管所的車主資訊。
記者掃碼支付400元後,含有1000條車主資訊的表格就發了過來。打開看到,每條車主資訊下有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車牌號等個人資訊,記者核驗後確為真實。
“要禁用一些給客戶直接拒絕你機會的詞彙,比如説,你考慮嗎?你需要嗎?任何人本能反應是不需要。”在正式上崗打電話前,公司會給新人安排話術、金融常識等培訓。蘇某是該公司一名銷售經理,因業務能力突出負責給新人傳授電話銷售技巧。
“任何一個客戶只要沒到售樓處來,沒有當面見到本人,沒法判斷是不是‘水貨’。”在口授經驗時,這位語速超快的女銷售經理扮演著接電話的客戶,與爆料者一遍又一遍地操練電銷話術。“一定要相信,下一通電話就是意向客戶。”
明明是騷擾 很難管得了
“每天都有騷擾電話,最多一天能接到二十幾通,最少一天也有三四通。有時晚上一兩點還有騷擾電話打過來,真的很煩!”南京市民朱先生説,他一般接到騷擾電話,只是挂斷後再標記。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説,目前,騷擾電話的定義和監管是個難題。
江蘇省通信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及劉俊海等建議,儘快完善相關立法,明確騷擾電話認定標準和法律懲戒約束措施。工信、工商、公安等部門應該加強協作,合力監管,消除監管真空與推諉空間。此外,還可探索健全失信制裁機制,把撥打騷擾電話的當事人和受益人拉入黑名單。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