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中國35℃以上高溫面積達214萬平方公里

2017年07月14日 09:44:28  來源:中新社
字號:    

  已經入伏了,歷史上入伏後的高溫天氣又是怎麼出演的呢?

  “從近10年入伏後的高溫日數分佈來看,入伏後高溫日子並不那麼多,平均3天左右一次。那是不是就不那麼熱了?當然不是。”尤煥苓説,因為入伏後的熱不只是飆高的氣溫造成的了,伏天裏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登場,那就是水汽含量,也就是常説的空氣濕度。伏天裏高溫天氣不多,但是悶熱天氣會明顯增多。有研究表明,當最高氣溫超過32℃,平均相對濕度大於60%,人體就會有明顯的悶熱感。

  就在記者正要發稿時,中央氣象臺又發佈消息稱,未來三天華北黃淮溫度略有回落,較大範圍高溫仍將持續。

  具體來講,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方翀表示,由於目前副熱帶高壓處於加強態勢,後期可能與大陸高壓匯合。未來十天,新疆南部、內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區東部、華北、黃淮等地將持續出現35℃—38℃的高溫天氣,局部可達40℃左右,高溫持續日數一般有5到8天,江淮、江南大部、華南東部也將出現6至9天的持續性高溫悶熱天氣。

  方翀指出,7月14日至17日,京津冀、河南、山東、山西等華北黃淮部分地區溫度將略有回落,但大多數地區最高氣溫仍可達到30℃以上。另外,降水後空氣濕度升高,因此人體會感到悶熱。華北黃淮部分地區溫度短暫回落之後,隨著副高北抬並與大陸高壓匯合,氣溫又將回升,回升後的溫度或將與前期溫度相當,但濕度可能較前期更大,人體感覺會更悶熱。

  氣象專家介紹,近期的高溫天氣是由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副熱帶高壓或大陸暖高壓脊控制,天空晴朗,白天受太陽短波輻射影響,地面溫度逐步上升。同時,在高壓控制區也盛行下沉氣流,形成一定的下沉增溫效應,在輻射增溫和下沉增溫的綜合作用下就會導致高溫天氣的出現。

  (科技日報北京7月13日電)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