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桃花源裏 青春共旅——“相約桃花源攜手向未來”2025年兩岸青年交流研學營側記

2025-04-26 12: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常德4月26日訊(記者 麥旭濤)“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東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在2025年春日成為兩岸青年尋根中華文化的紐帶。近期,為期7天的“相約桃花源攜手向未來”兩岸青年交流研學營在湖南常德收官。來自臺灣的青年學子與常德高校學生結伴而行,在非遺體驗、山水參訪、歷史探尋中,以文化共鳴串聯起兩岸青年“心連心、手牽手”的青春故事。

  研學營成員合影(台灣網發)

  桃影尋根:詩畫長卷的文化共鳴

  桃花源不僅是世外田園,更是兩岸共有的文化根系。

  桃花源景區內,紛飛的桃花與營旗共同勾勒出兩岸青年交流的起點。開營儀式上,臺灣學者望著共同舉起的營旗感慨:“一面旗連接起血脈歸屬感,讓中華文化的傳承可觸可感。”

  暮色降臨時,秦溪之上霧氣氤氳,桃花林間隱約可見勞作的“村民”。兩岸青年乘舟穿越“芳草鮮美”的實景演出。來自高雄的陳同學望著虛實交織的景致出神,“仿佛親身體驗了當年武陵人誤入人間仙境的感覺。”事後他這樣形容道。這場沉浸式文化體驗,讓臺灣青年從課本中的文字想像,走進可感知的文化實景。

  非遺傳情:指尖技藝間的心靈對話

  非物質文化遺産凝結的不僅是匠人指尖的溫度,還是千年文明的脈搏。

  在非遺體驗館,擂茶的醇香、刺繡的細膩、麻質畫的質樸,成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文化密碼”。臺灣的陳同學首次嘗試麻質畫創作,指尖撫過吸光不反光的麻料時驚嘆:“很特別!原來傳統工藝的質感裏藏著千年智慧。”

  從研磨擂茶的手法到刺繡紋樣的寓意,兩岸青年在動手實踐中打破隔閡。當臺灣青年用閩南語唱出採茶調,常德學子以絲弦小調應和,非遺技藝成為跨越地域的情感紐帶。

 

  體驗麻質畫創作(台灣網發)

  樂語相通:音符方言中的青春交響

  “那年我們來到小小的山巔,有雨細細濃濃的山巔,你飛散發成春天,我們就走進意象深深的詩篇……”在兩岸青年音樂會上,臺灣青年以一首《拜訪春天》拉開序幕,常德學子以絲弦版《青花瓷》回應,全場大合唱《明天會更好》時,兩岸青年的手臂隨旋律揮舞,歌聲中滿是對未來的期許。

  “他們教我常德方言,我教他們臺灣流行語,聊到周傑倫時,大家直接合唱起來!”臺灣的葉同學説,原來一首歌就是最短的橋,讓我們的心不用繞遠路便能靠近在一起。

  山河證史:人文勝跡裏的歲月迴響

  從桃花源到張家界,兩岸青年在自然與人文的交織中追溯歷史脈絡。在張家界景區,當湘西神話通過數字技術重現于奇峰之間,臺灣的周同學感嘆:“傳統與科技的融合,讓文化感動跨越了時空。”在常德博物館,臺灣青年駐足於常德會戰史料前,聽講解員講述抗戰往事。在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前,一位參與過常德會戰的老兵與臺灣青年偶然相遇,青年立正敬禮,老兵顫抖著回禮。兩代人的互動,在春日裏定格為銘記歷史、珍視和平的剪影。

  煙火築夢:市井繁華中的未來展望

  夜遊常德河街時,臺灣青年穿梭于霓虹與古韻交織的街巷。特色文創市集裏的青年創業者、融合傳統與創新的美食攤位,讓他們直觀感受大陸消費活力與創業熱潮。臺商代表在交流會上分享心得:“這裡既有家的溫暖,也有逐夢的舞臺。”結營儀式上,臺灣的葉同學道出眾人心聲:“當課本裏的‘桃花源’變成腳下的土地,才真正讀懂‘兩岸一家親’的深意。”大巴啟動時,兩岸青年相約“來年桃花盛開時再相聚”,為這場文化之旅寫下延續的注腳。

  結語

  從《桃花源記》的文學意象,到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再到城市發展的現實圖景,7天行程讓臺灣青年在“此心安處”中,觸摸到中華文化的根脈與兩岸融合的脈動。正如活動主辦方所言,當青春的腳步丈量共同的文化故土,兩岸關係的未來便在共鳴與共識中孕育著無限希望。

[責任編輯:李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