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爸爸”不利於孩子成長
廣州日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隱形爸爸”並不鮮見,不少年輕爸爸認為,自己在外面賺錢打拼已經很辛苦了,帶孩子就應該是媽媽的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的“缺位”會有什麼影響?
劉勇赫: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不少“隱形”爸爸。這並不是説爸爸不愛孩子,實際上,中國式父愛充滿了深沉與內斂,父親與孩子之間似乎還存在著一種等級的隔閡,父親不願或不習慣走下“神壇”,成為孩子生活中的良師益友,這也是導致父愛缺位或父教缺位的深層原因。
傳統觀念認為,男主外、女主內,我認為這是一種落後的觀念。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為家庭做貢獻的義務,掙錢只是經濟功能,家庭還具有撫育、贍養等功能,夫妻應合作育兒、分工育兒。
父親的缺位會帶給孩子很多問題,我通過十年的教育研究發現,青春期發生早戀行為的孩子,80%存在成長過程中父親缺位的現象或是父母離異,沒有得到父愛的孩子會找其他感情來補償,缺乏父愛的孩子常常缺乏社會經驗,産生社交焦慮。
現在很多爸爸工作時精神抖擻,回到家呈現的則是疲倦的狀態以及各種“葛優躺”。很多爸爸沒有意識到,你在家裏展示的就是孩子要學習的。因此,我每次回家之前,儘管很累,也都要整理一下衣服,然後精神抖擻的一副“超級奶爸”的樣子,在孩子面前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責任編輯:郭碧娟]